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史
    发表日期:2009年10月7日 编辑:shphao 有498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法"使现代心理学遭遇挑战

从实践方面来看,在某些心理学领域,心理学过去的很多实证研究常常得出了彼此相左的结果。如在注意机制的研究上,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通过严格的实验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头脑中只有一个通道,外在刺激要么全进人,要么全被挡住。但随后特雷斯曼也通过类似的实验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认为人的头脑中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道,外在刺激在主通道上可以自由进入,而在其它通道上则要被衰减以后进入;而心理学家诺曼则通过另外一些实验证明,注意不是一种知觉选择而是一种反应选择,外在刺激可以全部进入,但只有部分能被加工反应。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注意理论—— 中枢能量理论,认为注意依赖于人的资源分配方案,分配方案决定了注意的选择,他的理论也同样有着严格的实验基础。这些理论都是实证的结果,看起来都有可能,但事实上人的注意机制只有一个,它们肯定不可能全对。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在最近的几十年不得不几乎放弃这个领域的研究。只要你有耐心去仔细阅读心理学文献,就会发现在许多领域—— 如在记忆领域、在知识的表征领域、在概念的获得领域、在言语获得机制方面(这些研究领域本来应该是实证方法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现代心理学几乎面临着与注意完全相类似的情况。把各种先进设备引入心理学研究也是当代实证主义的一大特点,现在许多大学的心理学系都装满了各种实验仪器,包括测谎仪、眼动仪、脑电仪、磁共振成像仪、PET扫描仪等,但有时候这些花费了我们大价钱的仪器却未必那么管用。在20世纪末,一些心理学家凹使用眼动仪来研究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眼动(eye movement)形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业成绩差的学生眼动没有规律,经常出现回扫和注视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学业成绩好的学生眼动(包括注视、跳动、追随运动)有规律。于是一些学校或机构便开始通过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眼动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过训练持续很长时间后也不见有任何效果。后来人们才明白,研究者在这项研究中弄错了因果关系,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导致了眼动的无规律而不是眼动无规律导致学业成绩差(而且人们又进一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们的某些品质影响了眼动,而不是眼动影响了人的某些品质)。这样眼动仪实际上就成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伪仪器,因为人们实在不需要用测量眼动的方式来确定一个人的学业成绩是否优良,一张标准化的试卷远比这一仪器更为有效。“如果你现在到那些(作者注:指美国)中等或以上规模的学校地下储藏室里去仔细找一找的话,你一定会找到一个盖满灰尘的眼动训练仪,到如今,这些仪器已成为浪费公物的样板。”现在让我们再转向现代心理学的另一大研究路线——人文主义倾向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倾向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很多,比如内省、精神分析、现象学法和l临床法等都属于这个大家庭,其中又以精神分析法和现象学法对现代心理学最有影响。假如你在大街上随机选择一些行人并让他们说出自己所了解的心理学家的名字,那弗洛伊德一定会是被提及最多的心理学家。“声名遐迩的弗洛伊德,不但深远地主宰了公众对心理学的认识,而且也导致公众对心理学产生了许多误解。 更不幸的是,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过分认同,给这门学科带来的是夸张和曲解。其中最为糟糕的是,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已经远远不能代表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手段了(别忘了弗洛伊德开始他那些知名的研究工作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认为科学是一个蒙着双眼的人在一所关着一只黑猫的漆黑屋子里摸索,并最终逮住了这只黑猫,而精神分析则是一个蒙着双眼的人在一所空无一物的漆黑屋子里摸出了一只黑猫。这种说法虽然包含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敬,但却也有它合理的地方。因为从方法论角度上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根据少数个案的内省和他自己的内省资料而进行的分析,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和资料间的关联基础并不牢靠。同时弗洛伊德理论本质上还是一种典型的因果决定论,强调人的行为完全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即任何一个人行为的产生都被先前的事件(主要是无意识中的东西)和因果法则所决定。这种观点实际上抹杀了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更被现代人喜欢,因为它认同了人的主动性和能力,强调人不一定被先前事件或有关的因果法则所决定。奇怪的是,虽然精神分析家都信奉因果决定论,但他们在理论的创建上却是个完全的自由意志主义者,正所谓有多少精神分析家,就会有多少精神分析理论。如阿德勒、荣格、霍尼、埃里克森等都是精神分析学家,但他们理论间的共同点却很少。现象学方法“主张对人的主观经验和存在进行现象学的分析”,自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用现象学心理学取代实证主义以后,一直受到许多人文主义倾向心理学家的推崇。但现象学方法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其主要偏重于质性描述,强调个案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常常缺乏普遍性。什么是个案研究?斯太克曾做过一个精彩的界定:“个案既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它可能是一个孩子、一个有孩子的教室,也可能是一个事件或碰巧所发生的一件事⋯⋯它是许多个中间的某一个 个案实际上是一种‘有限制的系统’。”这里所谓的“有限制”是指每个个案由它生存的特定情景,也即个案与个案问的情况会有所不同,而所谓的“系统”则是指每个个案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能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个案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它既符合人心理的情景性特点,也符合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现在一般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甚至皮亚杰理论等都基本是出于个案研究的结果。不过从过去心理学的发展来看,个案法在对单个个体或少量个体进行研究时,它或许比较有效,但如果要对普遍规律进行证明时,它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人本主义心理学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其早期由于借助美好的主题和个案研究方法的结合,它一度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就在创始人马斯洛去世后不久,这一运动便因内部成员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存在纷争而四分五裂了。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心理学历史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贡献与不足(2010/5/12 16:24:22)[14908]
  中西心理学传统中“乐"的比较研究(2009/12/15 7:25:33)[6304]
  (梁慕家)对传统心理学发展论的再认识和批判思考(2009/10/30 7:30:16)[4923]
  “后法"时代的心理学(2009/10/8 7:25:32)[3623]
  “法"使心理学获得独立并取得发展(2009/10/6 7:28:49)[4659]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