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提升:从“适应”转向“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认真解读就会发现.上述目标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没有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健康.免于心理疾病只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低标准。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心理问题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诊断被当作是首要任务.诊断的重心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认知。从负性情绪的角度。如果一个人被评价为少焦虑或无焦虑、少恐惧或无恐惧时.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事实上,免予心理疾病.只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至于这个人是否积极地热爱生活、是否充分地发挥了潜能就不得而知了事实上.人们早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预防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不过传统心理学理论关注、研究较多的是如何预防疾病、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涌现了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虽然人们意识到了还存在着发展性目标,而且也意识到了发展性目标面对的人群更广泛.但是苦于理论研究的匮乏以及措施与途径的迷茫.发展性目标主要停留在认识层面积极心理学超越了适应性目标.旗帜鲜明地将心理健康定义为积极认知的培养、积极体验的回味与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在不断追求幸福、快乐等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人类可以通过挖掘与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个人生活的充实与完美。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发展其积极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三、内容转换:从“关注消极心理”转向“研究积极品质”
传统主流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锁定在心理问题的消解,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而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关注则相对贫乏。有人曾在网上对1887年至2000年间有关心理学文章的内容摘要进行了搜索.结果发现关于生气(anger)的文章有8072篇,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0n)的文章有70856篇:而在同一时期关于高兴(joy)的文章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文章有2958篇.关于生活满意(1ife satisfaction)的文章近5701篇.前者与后者之间的比约为14:1。心理健康教育沿袭了主流心理学的这一传统,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焦虑、狂躁、妄想、幻觉、忧郁等消极心理特征,较少关注健康、勇气_______、乐观、希望、快乐、信仰、毅力等积极品质。20世纪9O年代以来.以赛力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心理弹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拉开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序幕积极心理学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关心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以积极的方法看待世界,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其二,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其三,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ISl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目标设置.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积极情感的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积极人格的塑造(包括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和运用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了认知、体验、人格、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关注人的发展有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总结为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