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6:48  |
|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制造意义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制造工具与产品的能力使人类创建ZPD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可能。
作为维果茨基的追随者,纽曼的社会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帮助人们共同建立情绪的ZPD的过程。纽曼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社会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的区别:人们寻求心理治疗如同到五金店购买工具,而来到社会治疗小组得到的是亲手制造工具的机会。在这里,人们用自己生活中固有的资源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发现他们的情绪将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在治疗小组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们针对他们的情绪问题互相帮助。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们的问题被当作基本素材,而治疗小组既是工具也是产品,是工具与产品的统一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J. Bruner)在他197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对维果茨基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研究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当承认维果茨基的著作对他的影响。”[49]透过社会治疗,我们看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在实践中日益强大。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二节 社会治疗的理念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四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