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6:48  |
|
以上这段话常常被当代的维果茨基主义者所引用,因为这段话是ZPD概念的核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ZPD概念已经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原因在于它揭示了学习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它把彼此分离的个体与社会在心理学意义上重新整合起来。
不难看出,维果茨基提出的ZPD概念与马克思的革命性活动的概念是一致的。所谓革命性的活动,并不是改变历史的物质因素的活动,而是通过人类独特的物质重构的活动以创造出新的意义[48]。如果没有这种革命性的制造意义的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就无从表现;如果作为工具制造者的人类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简单的工具使用者,生活中只剩下行为(无论是多么复杂的行为)而不再有活动,那么学习就不再引导发展,人类的发展便停滞了。
传统的心理学一向认为,人的发展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皮亚杰,都先验地假定发展并不是一生的过程,而是要停留在某个阶段。弗洛伊德把个性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发展过程用若干个心理性欲阶段的机制锁定,这样发展的过程就可以完结。皮亚杰作为一位发生认识论学家,他从个体生命的早期阶段直至终点去寻求智力发展的常模以及自然的过程。于是,在当今的社会,可以说发展也到了一个终点。
在维果茨基的著作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学习是如何制造着意义,并引导着发展。例如,维果茨基对儿童的模仿行为的观察表明,儿童只是在ZPD中模仿,ZPD中的模仿是制造意义的活动,其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人的语言既作为一种工具,也作为思维的产品被儿童使用。儿童作为工具的制造者,会借此创造出新的意义。新的意义并不是从语言或言语行为中产生的,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鹦鹉学舌式的模仿,无论把句子说得多么复杂,最多也只是一种言语的行为,是被预先存在的语言工具所决定的。而与此相对照,儿童的模仿不是被预先存在的工具所决定的,他们用工具制造既是工具又是产品的意义,因此,也重组了思维与语言。可以说,当儿童模仿的时候,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人还不能完全懂得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儿童已经很接近他们的发展区了。我们可以清楚了解的是,儿童所表达的意义与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人是不同的。换言之,一个初学语言的新手与一个专家是不同的。因为儿童所表达的意义并没有从制造意义的活动中分离出来。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二节 社会治疗的理念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四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