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三节 中医心理治疗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1:54:38  |
|
《内经》开针灸治疗心神疾病之先河,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说明心身疾病可用针灸治疗[11]。又如《灵枢》列有专篇论针灸对癫狂的治疗。对痫证的针灸,《灵枢》与《素问》均有记述。对各种情志失常的针灸施治则散载于《内经》的诸多篇章中。《内经》所论运用针灸对心神疾病的治疗,无论是思想方法,还是具体原则、治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述了针灸对梦、狂、悲、恐、不乐、惊、怒、痫、耳鸣、善忘、喑、不能言、不得眠、多卧、卧不安等等神志疾病的治疗。后世针灸医家皆遵循其旨,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与创新。
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针灸治疗精神及神经科疾病疗效较为突出。如神经官能症、失眠、嗜睡、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等等,都是临床上用针灸广为治疗,且疗效明显的心理活动异常的病变。此外,针灸疗法还广泛应用于治疗现代所谓心理生理性疾病(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支气管哮喘、阳痿、性欲减退或缺乏、月经不调、遗尿、尿失禁、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等等。就中医来说,此类病变多因于内伤七情,影响脏腑气机,使经络运行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生,而运用针灸进行治疗,都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二)方药对心神疾病的治疗
就药物而言,对心神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的中药甚多。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牛黄能主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丹砂可“养精神,安魂魄”。再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郁金可以治“失心癫狂”,柏子仁有“养心气……安魂定魄,益智宁神”之功。凡此之类,不胜枚举。
就方剂而言,如汉·张机《金匮要略》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治疗“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之精神恍惚的“百合病”,以甘草小麦大枣汤治疗“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的“妇人脏躁”病。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温胆汤、宋代《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宋·严用和《济生方》的归脾汤、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越鞠丸等等,都是治疗心神失常的名方。在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们所创制的治疗心神病变的方剂,几乎可见于中医的每一本临床医籍中,比比皆是,不可胜数,但是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进行辨证论治,切不可生搬硬套。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二节 中医心理病机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医心理养生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