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三节 中医心理治疗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1:54:38  |
|
总之,意疗在于以意取效,要求灵活多变,意境新奇,故须虑周智圆,设计巧妙,方可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达到治疗目的。“心病还须心药治”,“治病先治心”,都是历代医家的垂训。
二、常用中医心理疗法
(一)以情胜情疗法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土、水、火的顺序依次相胜相克,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情志相胜的治疗原理,就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有效地治疗这种情志所产生的疾病。这就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怒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创自于《内经》,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与临床积累。以情胜情疗法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可见“以情胜情”的基本精神,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在后),去战胜、控制因某种情志剌激(在前)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治疗方法。
情志活动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超常的持久的情绪剌激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然而正确地运用情志之偏,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机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如王冰在注解《素问·五运行大论》时说:“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中医学正是正确地认识到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与情志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从而巧妙地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了“以情胜情”的独特疗法。正如吴昆《医方考》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以情胜情疗法的创立,不仅为中医的治疗学增添了光彩,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宝库,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这一独到见解,在医学心理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深化了医学科学关于情志活动对人体影响的认识。正因如此,以情胜情疗法向来为中医学家所重视,尤其是金元张子和运用得最为娴熟、独具匠心而卓见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效。他曾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注:现代临床当慎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注:现代临床亦当慎之);怒可以治思,以辱侮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余又尝以巫跃妓抵,以治人之悲结者。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张子和的医疗活动,使以情胜情疗法从理论上与实践上均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临床运用以情胜情疗法,不能简单地按五行制胜图机械照搬,而应以病理生理作为基础,灵活而巧妙地进行设计应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二节 中医心理病机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四节 中医心理养生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