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健康是一株三色花
第十四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三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二章    心理变态的…
第十一章    重性精神病
第十章    身心障碍
第九章    迷信行为与特…
第八章   违法犯罪与自…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六章 神经症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防和健康促进           ★★★
第十五章 心理变态的预防和健康促进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专业教材 >> 正文
作者:王登峰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7 13:01:18
 

()小学儿童心理保健
       
小学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开始转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心理保健应重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作好入学准备,家长可先带孩子熟悉学校环境,还要调整生活作息习惯,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学习。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切莫事事包办,娇生惯养。三是教养要科学,不要望子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龙"心切、要求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太重,打骂或溺爱均不利于孩子心理行为发育,教养方式要民主,以表扬为主。四是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走出家庭小环境,鼓励孩子多与小同伴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五是及时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与行为,注意教育和纠正孩子的说谎、斗殴、逃学、偷窃、吸烟、对性过分关注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搞好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保健。
(
)青春期心理保健
       
青春期是心理的断乳期,,,危险期",因此,促进心理健康格外重要。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过低会自卑,评价过高、太自信,往往经不起挫折。只有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才能做到心理健康。要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特点建立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善于调节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和开朗乐观的性格,合理调节欲望,提高自我疏导激情的能力和心理适应力,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亲子、师生、同学关系,使自己适应环境。注意促进性心理健康,要进行科学适时的性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性问题,与异性自然交往。必须克服性愚昧和早恋现象,对手淫的行为不必过分自责,可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减少对手淫的注意与关心。
(
)中年期心理保健
       
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胸怀坦荡,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计较是非得失,遇胜不骄,遇败不馁,顺境不停,逆境不退,避免心理冲突和压力。要丰富文化生活,工作上忙而不乱,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并注意家庭娱乐设施的添置,促进家人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要量力而为,对自己的体力与能力要正确认识,保持不懈的求知进取精神,做到心理上年轻,才能有所作为。夫妇要尽量心理相容,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全家人的情绪与心境举足轻重,只有长相知,不相疑,才能心理相容,心心相印,使家庭和谐健康。不吸烟、不酣酒,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
)更年期心理保健
       
要科学认识更年期,它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要正确看待,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有准备地去适应这一变化。做事量力而行,既不能无所事事、老态龙钟,又不能好胜逞强,超过身心承受力。家人间要多关心、体贴、照顾,对更年期的反常行为要谅解、宽容。要正确对待身心症状,有病早治,适当调整。
(
)老年期心理保健
       
要延缓衰老感的产生,因为它会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要注意适当的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为社会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心境要开朗,不论晚景顺逆、好坏、喜悲,只要心宽、乐观、超脱,就能抗拒外界恶性刺激,经受住挫折和不幸打击,做到心舒气顺,颐养天年。要保持脑力活动,脑力不用则退化,要勤思考,学习不松懈,以推迟大脑的退化与老化。要及时满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一些老年人面临贫困、孤独和疾病之苦,为之不安和恐惧,家庭和社区要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使其安享晚年。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父慈子孝,家人和睦、友爱、互助,敬老、爱老、养老,使老人备感天伦之乐。社会要帮助丧偶老人在自愿前提下重组家庭。多数离退休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他们深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从中可寻找友谊、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也希望通过新的社会角色实现自我。家庭和社会应理解与支持这种心理需求。

 

 

上一页  [1] [2] [3] [4] [5] [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