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交际第一步 成功起点
交际第一步 成功起点
  交际第一步 成功起点         ★★★
聪明人的愚钝之处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应用技术 >> 成功训练 >> 成功点金石 >> 正文
作者:我是小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24 23:21:55
 

 十  聪明人的愚钝之处
  感官与习惯心理相异现象
    人们常以“聪明”二字来赞扬那些智力水平较高的交际者。“聪”的意思是耳朵灵,“明”的意思是眼睛亮,人人都希望自己合乎这个标准。但是,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映上有时并不一致,即使是耳聪目明的人也免不了发生一些共同性的错误,甚至闹出一些离奇的笑话。
     一、国王的“杀头”游戏
    公元一六六六年,法国有位科学家叫马里奥特应诏去见国王,国王听说他最近有一项新发现,就问他能否当众作一个试验。马里奥特展开一张白纸,在上面点上两个点,然后,他请国王把它放在一臂之远,闭上左眼,右眼的目光注视着小圆点,然后, 慢慢地把书向眼前移动,突然,在某个位置上,右边那个大圆点便完全不见了。如果把纸再移近些,大圆点又出现了。国王反复作了试验,觉得挺有意思,就问它有什么价值。马里奥特开玩笑地说:“如果陛下不喜欢谁,那么,不用刀就能砍下那人的头。倘若再想见他,那人又能复活。”
   国王觉得更有趣啦,他正对例行的朝会感到厌倦,就按马里奥特的办法做起“杀头”的游戏来自我消遣:他不动声色靠在宝座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只眼的目光自始至终地盯着某一点,让一位大臣的头处于这点的右下方,两边保持一定的距离。当这位大臣奉命慢慢向国王走来时,突然之间,他的头就被“砍”掉了。国王玩得很开心,他重赏了马里奥特,使他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朝廷里的宠臣,国王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会出现因小失大的过错。
   马里奥特让王国做的这种“杀头”游戏,其实就是利用人眼里视网膜上盲点来进行的。无论是前人还是和马里奥特同时代的人,甚至包括我们当代的许多人,虽然天天都在用眼看东西,却没有发觉自己眼里就有盲点存在。今天,我们了解这些道理不是自我消遣,而是审美和观察的需要。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常用望远镜或显微镜来单眼观察天体或微观物质,那应该注意不断变换角度,也许那正对着盲点的位置上就隐藏着你要揭开的秘密。
    二、正视反会见“魔怪”
   夜晚,是人们交际最活跃的时间。某些生长在农村的老人总不免要谈神论鬼,一些听者在心理上不免产生一种难以捉摸的疑惧感。因为夜幕下光线暗淡或伸手不见五指,人们不易认清物体,分辨不出多种颜色,一旦遇到怪现象又缺乏科学的解释,便给它披上了迷信的色彩,其中,“鬼打墙”就是一例。
    有些人夜晚与人约会总要选择一些偏僻的地方,先到者等后来的,等着盼着,眼前忽然模糊起来,仿佛一件东西由小变大,象一堵高墙挡在眼前。胆子稍壮的人,硬着头皮离开那儿,可是转了半天,人又回到了原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又是视网膜捣的鬼。在视网膜上有个小小的凹,这里密集着圆锥状细胞,它对弱
陷叫做中央凹光感受性低,但能感受强光。我们白天(或在强光下)看东西,主要是利用这种细胞。一旦到了夜晚(或弱光下),中央凹就不起作用了。起作用的是中央凹以外的网膜上的棒状细胞,它能感受弱光。
    大自然并不只是用一种细胞来描述视觉的,而是把他的职能从看到亮光的细胞转移到看到弱光的细胞,也就是从能分辨颜色的圆锥细胞转移到能适应黑暗的棒状细胞。在这种有趣的转移中,由于人们习惯于白天视物的方式,到了微光中,仍旧按习惯使用 中央凹去直视物体,这样,越是正视越是看不清,越是看不清越要正视,本来正前方只是一棵小树,竟被慢慢涨大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上柱天下通天的魔怪了。
    倘若在这种情况下人因久等显得很疲劳或在气质上属于弱型,再受旧意识或迷信思想影响,定会产生恐惧感,他要迈步走开,在眼前“一抹黑”情况下如同蒙着眼睛走路,由于每个人的脊柱都微向左弯,走着走着,就很可能按逆时针方向划了个圆孤又回到了原处。
    拆穿这种心理骗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对那种“魔怪”侧目而视。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主观意识上树立科学观 ,不迷信,振作精神以兴奋取代抑制;二是用眼睛余光侧目视物,尽量不使被视物体对准中央凹,要让视网膜上的棒状细胞在夜色中感受和分辨它。这样,那巨大的“魔怪”就会很快缩小而恢复原样,人心理上的恐惧阴影也就消失了。
          三、红灯与“邪影”
    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女同志大多数都偏爱这种颜色,有的家庭安装了闪耀红光的壁灯,有的穿上红色的棉袄罩衫,连请柬的外表面也是红色的。有句古话说:红灯能辟邪。因为青面獠牙的魔鬼经红灯一照,鬼影子就不见了。不妨做个实验,用红灯去照萤火虫,它那绿幽幽的蓝绿光还真的不见了呢。……但是,红光也能招邪呢。
    有一次,一位老人端坐在红灯高掛的客厅里等着她那未过门的儿媳妇来看她。不料,一见面,那老婆婆眼睛就瞪得老大,因为,那女青年身上穿着一件灰白色的罩衣来诅咒她呢。老太婆气哼哼地转身进里屋告诉儿子,儿子真不敢相信,对象那件红罩衣还是他亲手买的呢。可是,等他走到前屋一看,
嗨,她还真穿着素衣哩。他的对象更感到奇怪,自己明明穿着红衣怎么一下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白色的呢?其实,这又
是视网膜在作祟。
    我们已经知道,人们在夜晚或弱光下看东西主要是依靠中央凹以外的棒状细胞。这种细胞对蓝绿色光最敏感。这种现象是捷克学者浦肯野发现的,他认为:在白昼视觉条件下,人眼对波长为555毫微米左右的绿色光线感受性最大。由于色觉是由中央凹里圆锥细胞感受而产生的,因此,在夜晚和黄昏的弱光下,人们难以分辨颜色。这时,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也发生了变化,最大的感受性移向光波较短的500毫微米的青、蓝色一侧。也就是说,在微光下棒状细胞对青色(蓝绿光)感受性最大。
    根据浦肯野现象我们发现,夜幕下自然界所发出的微光几乎都是蓝绿色的:俗称“鬼火”的膦化氢燃烧是蓝绿色的,萤火虫的微光,猫头鹰和狗、猫、兔、狼等鸟兽的眼睛在夜晚都是蓝绿色的,当你在黑暗中脱下晴纶衫时也会看到一串蓝绿色的微弱的电火花。这些蓝绿光都是微光,光强达到一定程度,视网膜上的棒状细胞就承受不了刺激,眼睛的瞳孔和水晶体就将强光调节而对准中央凹,但因锥状细胞不感受弱光,微弱的蓝绿光也就在眼里消失了。那么,红衣变白与浦肯野现象有什么关系呢?
    俄国画家列宾说过,“色彩,就是思想。”科学上也已证明:“颜色不是光本身的物理学问题,颜色是感觉。”〔注它是人的心理对视网膜上的光电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种描述方式。在这些五颜六色的变化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某些色光两两混合,会产生白色或灰色的色觉,我们把这两种光的颜色称作互补色。例如,黄色和蓝色,绿色和紫色,红色和蓝绿色等,都是一对对互补色。因此,当我们用红灯照射蓝绿光时,这对互补色相混合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白色,蓝绿光的消失使人们相信了红灯能辟邪的“箴言”。
    其次,当红灯照在红衣上时,原来红衣中吸收的蓝绿光在微光中被激发而反射出来了,根据浦肯野现象,这种蓝绿光将和红灯的微弱光一道进入人眼到达视网膜,被棒状细胞感受,这对互补色便在视网膜上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白色的色觉,“有些大脑的功能现象是在眼睛本身中发生的” ,出现了与人们心理上认定红+红=红的相反情况,即红+红= 白,红灯照红衣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素衣,红灯不能辟邪反而招“邪”了。
    四、爆破专家辨不出的枪声
    在某矿山发生了一桩悬案:一位年青有为的爆破工程师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炸药。一天深夜他接到调度电话,请他到现场去处理问题,他来不及细想,跨上自行车就向炸药库赶去。夜色朦胧,炸药库离矿约五里路,沿途没有村庄,就在他穿过一片山村蹬车上坡时,只听得“呯”地一声,脑后响起了尖啸的枪声。“有情况!”他一闪身连人带车滚到山沟里,然后利用山边地形作掩护飞快地赶到了炸药库。
    接到工程师的报告,矿保卫部门立即赶往出事地点,可是 ,除了那辆摔坏的自行车外,敌人并没留下任何痕迹。这桩悬案一直拖了很多年,引起了人们各种各样的猜测,后来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位聪明的爆破专家,错把自行车胎爆裂声当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枪声。一开始,这位专家真不敢相信,他工作多年,熟悉各种爆炸声,怎么会把车前胎的爆裂声当作脑后的枪声呢?
    人是利用耳朵内听觉的分析器来知觉声源方向的,凡是位于两耳等距离的声源,就容易发生辨认上的混乱,下方的声音有1/3的机会被误认为是在上方,正前方或上方的声音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后方的声音。那天夜晚,专家只顾赶路,他万万没料到就在自己低头猛蹬自行车的一刹那间,前胎爆裂了,响声正好对准了他两耳的中点,出现在中平面上,声波滑过面颊在脑后激起了震荡,寂静的深夜里它真的类似尖啸的枪声。
    在听觉的空间定向中,人的身体和头部是判断声音方位的重要辅助依据,人们常用洗耳恭听、侧耳倾听等姿势来描述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态度,其实,在交际中,这种姿势最有利于分辨各种声音。然而,人的全部活动并不都是采取这类姿势,在交际情境中,人是利用多种感官的分析器协同活动来进行方向定位的。当人的听觉与其它分析器矛盾时,人便根据自己对环境的理解给声音定向。例如,我们观看演出,虽然扩音器的声音来自侧面,我们却认定声音来自舞台上演员的口中,只有当扩音器出了故障发出吱吱声时,我们才真正听到声音原来是来自侧面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但善于明辨交际情境中出现某种问题的是非,还应该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这些不足。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还存在着许多尚未揭开的不足之处,我们要不断地发现它们、认识它们,并此为鉴来正确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事件。


 

文章录入:我是小草    责任编辑:我是小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