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儿童发展类
    发表日期:2010年1月16日 编辑:shphao 有905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以儿童的心理能力为中心

当今,以“认知”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论是三重语境共在的儿童中心论的主流,儿童中心论已然摆脱了研究视角的单向度,走向了综合。然则虽然“认知”传统的片面性正在得到纠正,但其还是不能涵盖教育价值诉求中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丰富之内涵。

1.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以儿童的心理能力为中心儿童的心理能力包括感性认知、学习记忆、思维推理、智能创新和精神能力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学习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主司用于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之符号语言和文字,是积累和传播知识的手段。思维推理表现在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气和为集体利益的献身精神是人的智能创新。精神能力是永恒的人文关怀和长远的道德理想,与文化资源,思想资源,精神资源有极大关系。人的心理能力是从社会文化中,即群体的经验、知识和习俗中通过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它既表现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表现在学术的教育世界中。

2.教育观儿童中心论的价值诉求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在于促进具体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通过系统文化浸染和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通过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社会构成系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发展儿童的心理能力,就是要促使儿童个人自身的变革和自由发展。社会或课程发展的中心终究是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发展。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成长环境,并且协调儿童之间的发展,协调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发展和儿童之间的代际发展。只有真正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儿童的心理能力为发展中心,以儿童心理结构化的课程为心理能力的内容和载体,以师生和生生之间人格平等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心理功能的自主驱动,儿童的理性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才能提高。如果说儿童心理结构化的课程是对儿童自主活动领域的的消极承认,那么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则是要达到对他的的自主活动的积极支持,提供获得积极自由的条件,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和积极自由的目的。儿童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发展,而是把儿童的发展既作为社会发展的条件,又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最终获得主体性和独立性。但是儿童的自主学习和独立能力由于受制于他的心理能力的发展,他自觉地承担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能力及其承担这种后果的责任还不能“自我立法”和自我约束,因此,儿童自身发展的核心,即心理能力的发展,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儿童与课程的关系中是教师、社会和儿童共同的艰巨任务。

3.教育观儿童中心论的研究方法论首先,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儿童的整体和综合的发展特征使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必须以多学科的理论为滋养,以摆脱单纯的以儿童的某一种属性,如“人格”、“本能”或“认知”为中心的思路。我们需要以哲学为价值观和方法论阐述平等、和谐与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法律、道德及个人信念上的涵义,关注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信任与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而不是手段、工具和条件。我们还特别需要以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基础,掌握人的发展的能动原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其次,方法论的追问。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要以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对多学科资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反复地追问。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总体上探讨教育研究中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适宜性问题。”l2jl 我们需要对教育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儿童,对教师,对教育问题有丰富的感性体察和深刻的理性思考;需要对所引介的他学科理论和方法有谦虚的理性自觉和学习中的批判性拷问;需要在两者的关系考量中追问:在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中引入某种理论的可行性和适切性何在?它蕴含着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它们与已有的教育学规律或者规范产生了什么样的冲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以及围绕着他们所建构的教育的若干基本理论范畴等有着坚定的学科立场。这是我们何以能够追问的前提性标准。无此,检验、观察、调整和建构都将退回到经验主义的前教育学时期。再次,实证的综合和转化。教育观儿童中心论的研究方法论还需在选择他学科理论资源之后进行综合和转化。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将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考虑教育中涉及到的具体各方面之价值,如教学内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学科,具体的教师,具体的教学班,甚至具体的教学目的,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共时态和历时态因素等,并在教育中开展对人的学习心理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问题,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者证伪,切实进行大量的深入实际的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过程的实证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儿童学习负担。最后,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需要“我”外的对儿童的研究结论以观察和优化经验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理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在对其选择、综合和转化的过程中,构建教育观儿童中心论的自我理论,实现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以此本土化的教育观儿童中心理论构建为“教育的本体论承诺”,对“我”外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解释、选择、综合和转化,不断丰富和优化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儿童中心论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学校干预方式(2010/7/25 22:29:28)[16747]
  儿童道德发育阶段理论(2010/7/21 16:27:03)[4836]
  同伴关系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2010/7/20 19:41:03)[6854]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2010/7/16 8:05:21)[16679]
  重大危机事件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2010/4/29 8:52:19)[329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