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26日 编辑:shphao 有234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社会心理学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解决能发展成为影响政治思想意识的心理问题。将社会心理学原理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问产生基本认知规律的认同,有助于在平等和交互的心理沟通中实现意识的反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意识从实践到理论的从下而上并以此循环的发展规律。

()提高人际吸引力,达到自我教育,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李瑞环曾说:“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人格力量,就是宣传者、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I 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通过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其出现所期望的状态或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关键的一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觉的接收积极地影响,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构建。” 教育者要通过提高人际吸引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人际吸引力是个体之间在情感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要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力,必须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升到人际吸引的一个更高的层次—— 喜欢。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者才能双向、互动的沟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以下能力与特征的教育者。

第一是接近性。空间上的接近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所以教育者应从空间上频繁接触受教育者,教育者可以通过关心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等各种方法与其频繁接触,增进喜欢,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二为一,统一在同一个体中。

第二是相似性。人们常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尤其是价值观和态度相似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深入的了解受教育者的态度、信仰、喜好、兴趣等,在对其进行引导和疏导思想问题时,能

更好地找到切人点;

第三是互补性。互补是指在价值观和态度相似的前提下,人格特征上的一种互补,比如受教育者需要倾诉,教育者应把受教育者当作同伴仔细的倾听。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须通过增强其综合素质和人格影响力,提高自身的人际吸引,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要求,唤起受教育者愉快、自豪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是赢得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认同的关键,也

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恰当地运用调节机制,给予情感激励,进行激励感染教育。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 因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了解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知识趣味、文娱欣赏等内在特征,能够进入独特的和单独的交换关系中,才能满足对方特殊心理需要建立起稳定的交换关系,顾及其需要和愿望,预见其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做出鼓励或禁止的信号,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而情感激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肯定,它使受教育者渴求受到肯定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一定形式回报教育者的激励,形成一种平等互惠。因此,教育者必须根据情感的特点,遵循情感过程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关爱激励,即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和激励受教育者,实现与受教育者之间心与心的呼应、情与情的交流,从而不断激发培养受教育者情感中的积极因素,削弱消极情绪的影响。情感激励要求教育者要学会赞美。赞美的原则:第一,感情要真实,否则会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失去激励的意义。第二,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差异,采取灵活方式。如对外向型受教育者采取热情的言语式激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对性格内向的受教育者用“微笑”、“点头”、“翘大拇指”等方式则更易于感受到教育者的真诚。第三,恰当运用“夸大式”激励。“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落后牛’,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对他们每次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鼓励,有时可适当地夸大其词”~Uj这样的激励,用戴尔·卡耐基的话来说,就是“给他人一个美名,让历的挫折较少,因此,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课。当学生遭遇挫折后,高校辅导员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抗击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消除挫折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遭受挫折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正确认识挫折。对受挫学生表现出来的失常行为应给予一定的谅解,积极营造一种充满关怀、支持沟通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遭遇挫折后学会分析“为什么会遭遇挫折”、“怎么应对挫折”等,帮助学生尽快成长、

成熟。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社会心理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如何消除社会交往中的侵犯行为(2010/8/12 23:25:24)[4351]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发展危机(2010/7/21 7:47:44)[7200]
  运用社会心理学手段促进公民环保行为(2010/5/1 7:58:55)[10589]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2010/4/27 8:05:29)[12167]
  社会心理学中去个性化的历史研究(2010/4/26 15:52:29)[743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