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1日 作者:张吉勇 编辑:shphao 有648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张吉勇)中国人人际交往中“ 忠恕” 之道的心理学分析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深远,中国人特有的处世之道就是一个突出的体现。儒家的人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先哲们经验的积累。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规律,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忠恕”之道。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孔子力倡的处世原则。孔子用“忠恕”解释“仁”,认为“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论语·里仁》中有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遗之辞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忠”与“恕”高度概括了儒家人际关系意识的两个侧面:“尽己”与“推己”。“忠”是主体的自我要求。指诚恳、积极地为他人,以自身道德的完善为目的。“恕”是主体对待客体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这不仅是宽容、厚道的处世态度。而且是调整和平衡人际关系的策略。“忠恕”之道反映了“己”与“人”的互动结构,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信任的关系,使人际关系真正进入一种和谐状态。

二、“忠”的心理学意义

“忠”是积极主动的助人。忠字从中从心,即所谓“内尽于心也”(《礼记·礼器·中庸·疏》)

首先。从群体内部人际交往规律来看,忠”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律。如果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考察人际交往。就会发现人们之间的喜欢往往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他人的喜欢正是对于他人喜欢自己的报答。[如果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人为善,对他人投入积极的感情,那么会得到他人相应的回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忠”之道正是这一规律在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它体现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施报观”中。中国人看重“施”与“报”。民谚中有大量与施报有关的词语,例如。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这种“有施必有报”的观念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相信行为的交互性和因果关系。当中国人做出“施”的举动时,一般会预期对方会有所“反应”或“回报”。

其次,从人际交往的动机来看,“忠”体现了一种利他主义,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保持相处和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愿望,即亲合动机。正是这种亲合动机促使人与人接触、来往、相处和保持一定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利他主义历来是道德哲学的中心议题。法国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人

类既有利己的动机,也有利他的动机。人类的道德就是用利他的情感来控制利己的、自私的本能。即用利他主义来约束利己主义。与此观点相同,中国古代理学家二程认为,“忠者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他们以天理为至善,以人欲为恶之渊薮,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用“忠”来克服己欲。“忠”之道要求积极主动地为他人着想。“舍小我为大我”“克己服礼”等等。都是“忠”的表现。在这些观念中还蕴藏着集体主义的思想,“忠”可说是当代中国集体主义的思想根源。在“忠”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乐于助人,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观点:善于处理复杂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凡事讲“人情”。重情不重理,这与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重理不重情有很大区别。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人际交往心理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与异性交往的重要性及交往的技巧(2010/8/13 7:49:06)[18916]
  大学生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好?(2010/7/11 0:05:45)[6803]
  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2010/7/4 23:45:49)[11642]
  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2010/7/4 20:18:35)[2612]
  大学生人际关系动机的问题(2010/7/4 12:42:40)[239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张吉勇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