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09年11月1日 作者:张吉勇 编辑:shphao 有649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张吉勇)中国人人际交往中“ 忠恕” 之道的心理学分析

第三,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来看,“忠”体现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条件——诚信。在中国文化中“忠”与“信”不可分,“忠”常表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真诚与信任。中国人一直以来都讲究诚信,把诚信看作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认为与人交往诚实不欺、讲信誉、信守承诺、真诚相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要。在中国古代的“五伦”之中,“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项内容。儒家经典对“信”做了大量的论述,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

政》) 一句强调了“信”的重要;“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论语·卫灵公》)的论断则将“信”的作用推倒了极至。“信”在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实际运用中有着特别的体现:其一是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不作妄语;其二是信任,对自己看准了的人和事,敢于相信,“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其三是不轻诺,如果轻率许诺,结果不能兑现,就会失信于人,故“诺而寡信宁无诺”;其四是以诚待人,“人亦诚而应”。

三、“恕”的心理学意义

孔子给“恕”下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但这只是消极的一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恕字从如从

心,如。往也。所以说“以己量人谓之恕”。“恕”的基本含义就是以己度人,待人以宽。

首先,“恕”是一种内省的心理过程。它强调体验。体验包括自我体验与替代体验。自我体验指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情感、知觉、思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善于体验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避免做出有损于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之举。替代体验指的是一个人感受他人情感、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替代体验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预期的三个方面。认知替代体验重视个人理智上对他人内部经验的理解,善于洞察、理解他人内部状态,有助于人际间的沟通。情感的替代体验重视个人在情感上体验他人的内部情绪状态。预期的替代体验则指个人能预期他人在具体

情境中的情绪反应。替代体验有助于个体把握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是理解他人的桥梁,它为以己度人供了一条通道。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其次,“恕”体现了一种宽容的心态。即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指的是对自己要求要严格,对他人却不要也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体谅他人的不周和不妥之处。“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包容、宽恕、敏感性和客观性的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包容要求个体灵活地改变参照系,不以自己为唯一衡量事物的尺度,而能够容纳j 接受并体察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宽恕要求个体人际交往中能够容忍和原谅他人的过失,用容忍来缓和冲突和调节矛盾。敏感性要求个体对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变化能够及时做出情绪反应。客观性要求个体就别人本来的面目对待他,而不受成见、偏见的影响。这些心理品质有助于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

第三,“恕”的要义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它包含着对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的肯定,顺应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要求。人在社会联系中产生了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互相制约。我照顾他人的利益,他人才能照顾我的利益:我损害他人的利益,我的利益也必然受到损害。在交往中,每个人都不愿意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可以肯定,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有助于人们解决人际交往中各种利益获得与利益冲突的问题。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符合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效能,提升人际关系融洽度,对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人际交往心理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与异性交往的重要性及交往的技巧(2010/8/13 7:49:06)[18918]
  大学生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好?(2010/7/11 0:05:45)[6805]
  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2010/7/4 23:45:49)[11653]
  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2010/7/4 20:18:35)[2614]
  大学生人际关系动机的问题(2010/7/4 12:42:40)[239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张吉勇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