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我一写作文头就疼。”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写作文引起学生烦恼呢?
通过谈话调查,我了解到这是小学生作文时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就是说,学生不愿作,老师要他写,这矛盾就构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的方法来排除。于是,我开始以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学生作文,几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怎样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呢?首先是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多年的实践使我悟出了真谛:兴趣是排除心理障碍的一把钥匙。我们知道,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个人在烦恼的时候很难做事,而在愉快的情境中则往往能够取得成功。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事物是否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和个人的社会实践、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在作文这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的全过程中,要求学生探索、选择和利用必要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这种“解决”又是学生愿意的,那么,他们干起来就有劲头,其注意力也就会被这一活动所吸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开始注意语言的直观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具体事物进行描绘,使学生身临其境,或者通过读儿歌、讲故事交代线索,使学生乐意按我的意思完成一段或一篇文章。当然,这种由“头疼”到“乐意”仅仅是兴趣的萌动,也仅仅打开学生心理障碍的第一道门。愿意作文未必能作好文,这要受到学生本身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新的障碍。所以,我经常采用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看模型、图片、幻灯等,引导学生在获得事物表象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捕捉形象,让积累的表象为丰富想象力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