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犯罪类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9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朱华军 编辑:hfhao 有1163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某重刑犯监狱心理咨询的困境

 

越走近监狱, 你就越会发现那里缺乏情感选择性, 越走近服刑人员的生活, 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就越能感受到那里的诸多情绪与无奈性的压抑、没有选择的饮食、单调没有多少变化的人员和物理环境、人数众多和地域不同所带来的饮食起居和生活卫生的不方便、无法逃避的人际关系、出于监管安全一刀切的缺乏温情的规章制度、监狱的种种潜规则等现状在长刑期这一催化因素的作用下对服刑人员的情绪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监狱物理环境、管理制度、警力资源乃至管理理念的限制与不足, 使得服刑人员的诸多情绪缺乏宣泄渠道。精神的宣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身体上的宣泄可以通过文体活动。两者承担着长刑期监狱服刑人员情绪宣泄的重要作用。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在有关监狱服刑人员的紧张性生活事件调查中可以发现: 在监狱里面发生频率最高的生活事件是“思想上的困惑”, 达到了45.59%。而文化娱乐生活差, 这一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为 38.09%, 位居第二, 在发生者中的强度为 2.53, 位居第八。 不难发现服刑人员在精神层面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和在躯体方面则对文体活动的需求很大, 都在渴求一种身心的健康。有意思的是承担 《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 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要收集一个服刑人员心理咨询的案例非常困难, 有时候在监狱调研实习几个月都很难收集到自己满意的个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这里面出了什么问题呢?

1.服刑人员

1.1 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20062007 年去浙江某省属监狱各调研半年, 以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并义务为他们做心理咨询。考虑到长刑期服刑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会很强, 所以事先做了很多准备: 使用多媒体并通过互动的方式给 3 个分监区服刑人员做了心理学讲座; 参与服刑人员的乒乓球、篮球等文体活动,很好地拉近了和服刑人员的距离, 获得了认同。加上在该监狱调研已经有三次了, 也有近一年半的时间, 与很多服刑人员都熟识了, 都知道有一个警校的心理学老师在调研并做心理咨询。到目前为止, 在该监狱为 23 名服刑人员做了心理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服刑人员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谈话难以深入, 而且咨询内容绝大多数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调疆、调分监区甚至是来要求帮助其上诉或是否需要上诉的法律援助问题。真正涉及心理问题的很少 ( 只有两人) , 不敢来———从来咨询的人数上可以看出, 哪怕是来了也不敢说, 在谈到影响其情绪的涉及分监区、监区和监狱一些负面事情就闭口不谈, 选择了逃避的态度。不敢说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具体化, 也就无法清楚地知道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心理, 以及这样的因果影响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相称性, 心理咨询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我们来感受一下服刑人员强烈的自我保护性。一次咨询中, 一名余刑 8 年的服刑人员谈到因干警管理不力而出现意外, 我让他说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其观点。他说 1983 年一个服刑人员操作挖掘机不当而导致另外一名服刑人员的意外伤亡。

当时我很奇怪这个 1996 年进监的服刑人员怎么会知道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 而据我所知该事件是2003 年发生的, 我随口问了一句: “怎么是 1983年的事情?”结果他马上改口说是 1993 年的事。时间一下子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于是我不确定地说: “应该是 2003 年的事情吧”, 而马上就说:具体时间我记不得了, 记不得了”。连说两遍,而且下意识地把凳子往后挪了一下, 远离了我。事后了解该服刑人员害怕自己泄漏了分监区的事故而招来分管民警的不满。一名余刑还有 9 年的“三无”服刑人员在关于其喜欢幻想是否是一个问题的第四次咨询结束的时候说: “对不起, 朱老师, 有些东西等我出去以后可以说的时候再和你谈”。调研期间恰巧遇上监狱调监新疆, 该服刑人员也在调疆之列, 我们好好谈了一次, 在内容上, 而且在情绪上, 我感受到了压抑和真实。感受到了“三无”服刑人员的无奈和情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同样是穿囚服、光头, 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一次在调查监区、监狱文体活动对服刑人员影响而做的小范围预测时, 一个与我很熟悉且经常交流的服刑人员在面对文体活动可能给监管带来不利影响的几个题目时, 他避而不答。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服刑人员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知道心理咨询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 否则心理咨询就难以进行, 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时, 良好、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建立就会面临巨大挑战! 这源于诸多服刑人员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什么服刑人员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呢?回头去看看他们所走过的路就不难理解了。2007 年暑假, 我们实地走访了浙江宁波某县的服刑人员家庭, 80%左右的家庭经济条件差, 处于当地生活的底层, 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差且没有安全感, 迫于生计, 在家庭内缺乏亲情与宽容之心, 在外容易受到歧视, 使得他们比常人经历更多的挫折, 也更容易形成特定的防御机制 ( 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来保护自我。当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时, 为了躲避法律的处罚、受害者的报复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他们被公安机关逮捕时, 为了减轻对自己的惩罚, 在与公安机关的较量中, 在看守所中的所见所闻也在加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当他们进了监狱以后, 很多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世间的人情冷漠啊, 以前关系很好的朋友、弟兄居然没有来看自己, 在监狱这样一个缺乏情感注入且服刑人员之间缺乏交流的手段与平台的地方, 现实再次加强化了世间人情冷漠的观点。进入监狱以后, 周围的人都是盗窃犯、诈骗犯和杀人犯, 会有多少安全感呢? 会有多少信任呢?加上在重型犯监狱这样一个封闭的、自由是第一需要的竞争性环境下, 强烈的自我保护性就不难理解。一个服刑人员和我说, 在这里再好的朋友、老乡, 只要涉及到劳改方面的事情, 大家说的就很少了, 导致服刑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从而走上了恶性循环, 走上了两个极端, 一方面很需要情感的支持和交流, 另外一方面却在自我封闭, 用想象和幻想替代生活, 导致了许多服刑人员敏感多疑。最终形成了厚厚的自我保护的外衣,然而在这些厚厚的外衣下却是一颗渴望交流, 渴望情感, 渴望理解的心灵。在重刑犯监狱, 服刑人员非常在意民警的印象, 为了给民警留一个好的印象, 为了在与其他服刑人员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早日出狱, 绝大多数人采取了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 少说一句不如不说的态度。这就是该重刑犯监狱服刑人员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它极大地影响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1.2 对心理咨询不了解服刑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外界的信息接受渠道也有限, 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新犯带进来的信息, 对什么是心理咨询的理解不可能知之甚多, 一些服刑人员对心理咨询就抱着怀疑的态度, 顾虑重重。对什么是心理咨询和我们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往往把心理咨询和普通的干警的谈话混为一谈, 很多人来做咨询是为了寻求一些实际的帮助: 法律问题的咨询、调换岗位、分监区或者调新疆, 甚至是反映一些同犯的问题服刑人员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导致了联想和误解的发生。一个服刑人员几次找民警做心理咨询,他会担心其他服刑人员的看法, 一方面是担心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 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另外就是担心其他服刑人员对自己的误解,以为自己是在打小报告———尤其是那些心里有“鬼”的服刑人员、那些和自己关系不好的服刑人员。在监狱里, 服刑人员对打小报告的人是深恶而痛决之。所以服刑人员顾虑比较多, 轻易不敢明说由于同犯之间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一名国内某重点名牌大学毕业且曾做过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总经理的服刑人员在自己认为沦为阶下囚后, 他说猪狗不如的感觉比别人更甚,面对人生的落差和身份的转变, 摧心般的疼痛如恶魔般紧紧纠缠着我, 面对监狱的一切, 感觉自己已经无法做人, 更别说什么人格、尊严、希望前途等等, 精神颓废, 度日如年, 以麻木的心态消耗着每一天。在接见的时候从母亲的口里得知父亲在修理旧房时撞伤了, 让自己更愧疚, 感觉自己罪恶深重, 使自己的情绪更加低落, 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没有心思学习劳动技术, 师徒关系、人际关系紧张, 改造是一塌糊涂。民警在找其谈话时, 指出其可能患了抑郁症, 问他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他矢口否认, 认为民警看不起我, 说我有病, 不把我当正常人看待, 于是心情更加恶劣, 情绪更加低落, 对民警的教育更是毫无理由的一律抵触。所以服刑人员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加上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使得有心理问题需要解决的服刑人员不敢寻求帮助, 在咨询时也不肯轻易把自己问题暴露出来, 更增加了心理咨询的难度。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朱华军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