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16年8月7日 作者:张庆鹏,康凯 编辑:shphao 有464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研究取向来针对全球生态圈保护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研究其中自然科学家主要基于技术层面来关注上述问题这涉及到如何研发和应用具有环境友好特性的材料和能源类型以及如何设计对环境产生最低伤害的生产模式等而在社会科学家看来环境问题终究是人的问题笼统地看人的问题是宽泛且多元化的一方面涉及到特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下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特定政府机构或组织的管理模式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现代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则会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涉及到人在社会系统中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作出的回应可以反映其内在的知识信念和动机系统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针对环境议题所形成的共识与默契因此针对那些和环境议题相关的人类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查明阻碍积极环境行为的因素而且可以澄清促进积极环境行为的机制这两方面的工作帮助研究者基于心理社会以及文化等多维度的视角去回应环境议题中的人的问题”,进而为宏大的管理模式创新与制度设计变革等提供有效的参考最终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成果整合到社会研究的系统之内使它们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此背景下,“亲环境行为在近20年来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并且借用亲环境一词来特指那些能够降低生态伤害保护自然资源以及能够提升环境质量的行为研究者还使用其他一些类似的称谓来描述此类行为比如环境责任行为”、“生态行为以及环境支持行为”。亲环境行为既涉及到个人生活领域如家庭和社区的节能环保等行为以及针对全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生态圈的生存与发展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倾向同时也涉及到在公共生活领域中通过发起或参与环保类的社会组织来倡导或推进相关议题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面向普通大众提倡与鼓励亲环境行为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现实需求引发了关于亲环境行为的概念框架测量工具理论取向以及心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整合已有的研究对上述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

亲环境行为的界定与概念结构

Stern将亲环境行为界定为能够对提高物质或能源的实用性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以及能够积极地改变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的结构和动力的行为”。作为一种直接指向他人福祉群体利益或组织利益的行为亲环境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特殊形式也是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体系向亲群体概念的延伸这类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公共领域直接参与环保行动比如加入环境保护组织)、在公共领域非直接针对环境本身的行动比如发起或参加与环境议题相关的请愿活动)、私人领域中的环境主义比如节能购买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以及工作场景中的亲环境行为比如设计环保产品)。亲环境行为还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溢出效应积极的溢出效应是指某类亲环境行为会引发其他类型的亲环境行为而消极的溢出效应则是指某种行为抑制了其他行为的出现Herther等人的研究指出亲环境行为的溢出效应受到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影响外部的物质激励会导致积极效应但它也会损害内部动机的功能当外部激励撤销以后积极溢出效应随即消失而内部动机则会通过提高个体的环境认同来促进积极溢出效应的稳定持续增长所谓环境认同指的是当感知到最初发起的亲环境行为所产生的积极后果时个体会将自己纳入到关心环境议题对环境友好的那一类人群中去这类群体具有明显的亲环境特性个体因而会稳定而持续地认为自己是亲环境因而会在未来继续做出亲环境行为

以往研究者将亲环境行为看做是一个单维结构”,缺乏对行为背后心理结构的精细刻画基于一百多项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以往研究都没有明确考虑行为的多样性和维度结构鉴于此Larson等人提出了亲环境行为的多维结构假设并采用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了关于亲环境行为的四个主要维度:(日常的环保行为例如家庭或社区废物回收节电节水和购买节能产品),(私人土地管理本地的生态保护参与社区生态保护和生态监督),(社交性环保主义基于社会联结的环保行动加入当地环保组织与他人共同商讨或实际参与解决社区环境问题),(环保公民行动投票支持当地的环保政策签名参加有关环保议题的请愿活动环保募捐)。上述四个维度在一个嵌套式的系统中划分了亲环境行为的类型这些类型涵盖了家庭社区更大范畴的环保组织乃至整个公民社会并由此将行为的指向由家庭利益拓展到社区利益社会利益乃至全人类的利益此外对现代社会成员而言工作场所是社区之外的另一种经常身处其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企业组织背景下的亲环境行为也是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视域下的研究重点Paillé等针对亲环境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借以理解人们在企业背景下发起亲环境行为的心理结构和行动逻辑OCEB的第一个因素是环保人际互助行为即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助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环境软实力例如帮助同事提高环境保护的知识或技能第二个因素是环保公民行动即志愿参加组织内部的环保项目或行动第三个因素是环保发起者行动是指员工在组织内主动发起绿色行动例如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向组织建言或者合理处置可循环利用的物品总之从概念结构来看亲环境行为是一个多维模型上述研究也可以为编制和应用可靠而有效的亲环境行为测量奠定基础

亲环境行为的测量

准确而可靠的测量工具是探索行为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日益重视行为测量模型的科学性与可重复性并借用更为丰富多元的方法整合出更有效力的测评结构纵观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对行为的测量是伴随着提升与局限而不断走向成熟的我们可以从测评维度的变化窥见这个领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针对行为测量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第一测量结构的抽象水平和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在早期测量中亲环境行为的结构性偏弱维度划分较为简单随后出现的测量囊括了不同的行为类别以及对亲环境类型的初步整合但缺乏数据降维比如Maloney等人设计的亲环境行为测量只有10个题目作答者判断每条表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研究者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维度分别是消费行为政治行为”。当然这种在今天看来是简单的研究结果未必是不科学的这也可能是因为早期的环境问题本身就不像当今这么严峻与紧迫在这之后随着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对亲环境行为的测量也随之日益复杂研究者为了提高行为概念的理论抽象水平使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他们将原先零散而具体的行为条目整合到一个更大的概念框架之下例如将行为意图的测量题目汇总为三个领域一是普遍性领域题目描述的行为尽可能多地覆盖了大多数人二是多元化领域题目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行为三是特异性领域题目涉及到具体而微观的态度或行为表现

第二行为范畴涵盖了从个人到社会的跨度

Stern等人在测量亲环境行为时考虑四种类型即公共领域的非激进环保主义公共领域的激进环保主义私人领域的环保主义以及针对政府决策的环保倡议Rice在后续的研究中基于主成分因素分析得到的三个因子方差解释率为52%也与上述三种类型吻合在这个模型中公共领域的激进环保行动是指参加本地居民组成的环保委员会针对环境议题与政府对话组织与环境议题相关的沙龙或研讨会等公共领域的非激进亲环境行为涉及到公共场所的环保行动针对下一代的环境教育以及公共交往中的人际影响等私人领域的亲环境行为涉及到个体对环保议题的关注与学习个人日常消费和生活中的环保节能举措等再比如上文提到的亲环境行为四维结构也是基于类似的思想将亲环境行为的概念划定为由家庭到社区再到更为宏大的社会与人类利益的范畴因而亦可作为下一步编制测量工具的参考与依据上述研究基于不同的领域而横跨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行为指标体系使得亲环境行为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符合实际

第三测量内容中考虑到了较为细致的行为类别Kaiser等人采用30个题目来测量一般性生态行为这些题目测量了六类行为分别是垃圾处理例如收集旧报纸”),保护水和能源(“洗衣服时不启用预洗功能”),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行为(“我使用无磷洗衣粉”),垃圾减排(“我喜欢用纸质的而不是塑料的购物袋”),自愿参加保护自然的行动(“我是环保组织的成员”)以及绿色出行(“我一般不在市区开车”)。可见其测量指标试图涵盖诸多方面的生活细节

第四新近的研究者更加重视系统地理解行为也就是将动机和认知过程与行为意图统合到一起形成更为丰富的行为测量体系Leung等人对亲环境行为的测量整合了以往研究中关于动机信念和行为意图这三方面的测量动机测量包括24个表述是有关个体发起环保行为的原因其中涉及到内部动机认同动机反思性动机外部动机以及内外整合性动机等信念测量则用个题目考察了个人的环境主义信念例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个题目考查了外部的环境主义信念例如排污测评给工业企业带来了不公平的负担反向计分)”;行为意图的测量题目是经过筛选的12种具体的环保行为例如使用节能电器”。

基于这四个趋势可以看到亲环境行为测量在理论依据分析和分类框架测量内容范畴等方面的发展但亲环境行为测量在目前尚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基于测量结果向真实情境的推广效力较低正如其他社会行为那样比如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亲环境行为的测量定义在被操作化的过程中研究者一般将行为意图而不是行为本身作为直接的测量对象一方面是因为行为意图可在一定程度上但未必完全预测真实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真实行为的研究难度更大且成本更高即囿于研究手段真实行为的数据很难在常规的题目反应式纸笔测试模式下获取这一局限导致测量结果在向真实行为外推的过程中遇到生态效度瓶颈未来的研究应在范式和方法等方面寻求拓展比如采用现场观察或准实验设计的方法或引入质性研究范式用以挖掘更为系统和生态化的行为模式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张庆鹏,康凯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