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1.学生基本信息
学生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学号、学院系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是独生子女、应(往)届、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个人爱好、特长、信奉格言、交友原则、崇拜的人及原因、上大学的目的、录取专业和自己的愿望的符合程度等。
2. 主要社会关系信息
家庭主要成员受教育水平、职业、家庭人际关系和谐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直系亲属病史等。
3. 心理健康状况信息
以往的心理创伤史、当前的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评估)等。
4. 个性心理特征信息
人格、气质类型、需要动机、意志品质、性格特征、情绪情感、态度(主要通过些测量问卷)等。
5. 职业兴趣和规划信息
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人格倾向、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预测等。
6. 动态更新管理信息
学生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评价、心理咨询记录、在线交流、心理日记、阶段性测评等。
7. 统计及预警信息
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报告(校、院系、班)、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等。
8. 心理健康辅导信息
在线咨询信息、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训练、心理图片、心理影片、心理小故事、课后练习、心理援助的渠道信息等。三、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保密性原则
学生心理档案不同于学籍档案,可以公开让教师、家长了解,它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建档时应对每个学生的资料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得将学生的心理档案材料随意外借和泄密。只有出于科学研究和需要帮助学生时,才可以将档案让有关人员了解,但必须保证当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伤害。
2.发展性原则
个体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除对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的全面普查外,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检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及时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加以补充、修改;对于个案辅导情况,也应做具体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填入心理档案中。
3.系统性原则
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心理测验等情况所做的较全面的记录。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研究一些个案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查找心理疾病的原因,以达到有效治疗。因此对这些材料必须系统地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学分析。
4. 客观性原则
心理档案中的材料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统计和解释工作应均由专业人员承担。辅导老师不能主观臆测、随意增减或更改某些材料和记录。在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时,应以心理档案中的各项内容为参照资料,结合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再一次验证性测验,力求得到较为客观的结论。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但在建立使用学生心理档案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心理档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这些问题包括:(1)认真填写档案。凡是通过量表测查的结果,要连同测查日期、量表名称、结果分析、教育建议等一并填写相关的登记表及时放进心理档案袋中。(2)建立心理档案要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吸纳多方面的意见,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切不可武断、草率了事。(3)量表不是万能的,在判断学生有无心理疾患时,不能根据一次测试,也不能单看某一个量表,尤其不能只凭某一项指标就武断地下结论,而必须有专家综合考评,科学解释,做出评定。(4)研究问题时,要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5)学生心理档案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起到辅助作用,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一方面,切不可以偏概全。(6)学生的心理是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随其年龄、环境而改变,我们要从过去的心理档案材料中提取有用的部分,切不可对学生产生偏见。
科学有效地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会极其有利地帮助我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但当前我国高校还处于起步初创阶段,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深入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期望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越来越有成效,为培养现代化的大学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