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集中注意力感知、接触信息时,大脑皮层上会产生兴奋中心,而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最优势的兴奋中心。如果兴奋中心不是集中,而是分散,记忆的效果就不会好。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征。“指向性”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只反映一定的事物,而“集中性”使人脑对外界事物获得了清晰、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注意愈集中,感觉则愈明确和清楚,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的痕迹就愈深刻和牢固。现代学习心理的研究发现,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只需阅读七遍就能背诵的课文,在注意力涣散时,要读一百多遍才能记住。
(四)思维要积极
思维与记忆、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思维以记忆为基础,头脑中没有以往记忆的材料,则无从思考;思维活动的结果,也要靠记忆才能保存下来。记忆又以思维为条件,对接触的新知识或新经验,倘若不通过思维进行理解,就很难变成长时记忆。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有经过思维器官的思考,才能得到知识,把感知得来的知识转化为人的认知能力。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只有经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才能把知识记住,才能把知识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积极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脑每思考一个问题,就在大脑皮层上留下一个兴奋点。思考的问题越多,大脑皮层兴奋点就越多,而各兴奋点之间都有相互联系,于是,逐渐地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一个由许多兴奋点形成的网络,以后遇到新问题,只要触及网上一个点,就会“兴师动众”,很快牵动整个网络,迅速地理解知识,记住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果懒于思考,怕动脑筋,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就会很少,遇到新问题,只能牵动一个点或几个点,记忆效率低,思维也不灵活。
(五)情绪要稳定
情绪与记忆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喜欢、愉快、满意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记忆;相反,烦燥、讨厌、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情感,则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 降低记忆效率。此外,情绪的性质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也影响着记忆的效率。如,被试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容易记住令人愉快的学习内容;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容易记住不愉快的学习材料。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对快乐的和悲哀的两批人朗读了关于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的故事。研究者发现,快乐的人关心胜利者的情况,而悲哀的人最关心失败者的命运。
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是记忆的基本前提。古人司徒空的《漫题三首》中写道:“齿落伤情久,心惊健忘频。”后一句的意思是,内心惊悸害怕,健忘的事接连发生,即因情绪不良而导致了健忘。日本“能力开发”研究者保板荣之介先生曾经打了一个比喻:向风平浪静的湖面上投进一块石头,其波纹久久不会消失。只有当情感之湖平静时,投进知识之“石”才能使激起的波纹保持长久。这说明,记忆之前,首先要竭力静下心来,保持一个健康、乐观、稳定的精神境界,使自己的情绪境界,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提高记忆的效率。
(六)采用记忆策略
为了增进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大学生应学会使用记忆的策略。记忆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