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满足受众的间接交往需求:营造采访的交流感
满足听众的交往需求,是广播人物报道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但记者明确这一点还不够,关键在于将重视听众交往的意识运用到日常的采访中去。我们知道,广播人物报道是通过声音介质传播相关人物的言谈思想和人生经历。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通过收听广播人物报道,了解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从而满足听众自身与外界精神交{丰的需要。相比一般报道,广播记者做人物报道要拥有一颗更加体恤、理解、真诚的心来和采访对象交流。以一个听众的身份与采访对象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是人物报道记者的必备功课,因为真心的交流才能捕捉到打动听众心灵的素材。例如宁波人民广播电台2006年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从海边走向大⋯的女教师》,讲述宁波女教师孙连芳两度到贵州山区支教的感人故事。记者在贵州采访期间,被当地百姓、学生、教师讲述的一个个关于孙连芳的故事所打动,主人公孙连芳也为记者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采访所感动,与记者真心交流了她的内心感受,讲述了她第二次去贵州支教时父母亲朋的不理解,讲述了南京一位素不相识的老教授资助孙连芳,带8位学生暑假到南京学英语等故事。在采访中,记者找到了她无悔地选择重返大山的缘由:这就是让更多大山深处的孩子走出大山。而这些都是听众真正想知道的。
另外,记者对于采访对象的一切信息都要保持高度的兴奋和好奇,带着探寻和求知的心态往往能采访到很多隐藏在被采访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这应该成为广播人物报道记者的一种职业习惯。更重要的是,广播人物报道的采访应该遵循互动的原则,以某一方为主导型一问一答式的谈话会令听众感到枯燥乏味,单调无趣。要用一种亲切、自然表达方式来呈现。《从海边走向大山的女教师》有这样一段音响:记者:你第二次来的时候是冲着什么来的?孙连芳:我也考虑过,也思想斗争过,来还是不来。来,一个出于我对这份工作的爱好,另一个出于对那些孩子的感情。当时很多学生纯粹是在我们的帮助下才能够读书的。记者:当时你如果来的话,你又会牺牲什么呢?孙连芳:家里的亲情。当时我跟我爸爸说,我要回去。其实我并没有说走就马上走,又在宁波徘徊了几天。记者:你爸爸在你来的时候,他最后跟你说的什么话?孙连芳:要是我再来这里,他叫我不要回家了。记者:但是你还是来了!你现在所教的英语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更难学。孙连芳:阿,尤其我在第一年,他们都是讲苗语,连普通话都说不太标准的。记者:怎么教呢?你是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孙连芳:更多地是从他们好奇的东西去吸引他,简单地讲就是山外的东西⋯ ⋯广播人物报道的采访不是官腔问答,也不是新闻发布会的正规解答,而是朋友间的倾心交谈,这样才会在交谈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和情感的波澜。这些火花和波澜越多,节目就会越精彩,也越能吸引听众的收听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交谈的互动氛围会形成一个强烈的气场,它会将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牢牢地吸引。所以保持交流感并将其贯穿采访的始终才会真正满足受众渴望与被报道人物问接交往的心理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