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证书”,网上质疑声不断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多少都会引来赞同和不赞同的争论,但是“人格证书”好像是个例外。虽然网络版“人格证书”被网友们四处发放、调侃,但是若要应用到现实中,并不受大众欢迎。记者在搜索中发现,网上居然一边倒地出现反对声音,甚至有极端网友把“人格证”比喻成校园版的“良民证”。记者发现,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质疑一:“人格”如何鉴定、评级?“人格证书”有无高下、优劣之分?
质疑二:既然“人格证书”影响找工作,会不会出现造假、猫腻事件?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情,还何谈人格?
质疑三:上海交大创新出这样的证书,表示要“回归大学教育培养杰出人才的本质”。但是杰出人才往往“不拘一格”,也许到头来反而被一纸“人格证书”拘囿了?
大部分读者认为,人格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几次测验、几句评语就可以涵盖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拿“证书”,则可能使功利情绪在学生中蔓延,背离人格养成教育的初衷。
“人格证书”是否会让人格异化?
“沉默的人难道就比活跃的人在人格上差一等级?有的学生阿谀奉承、善说好话,有的人为人耿直、沉默寡言,而学校考评者对学生了解不深,考核结果能公平吗?人格考核因为与就业沾边,可能会成为学生的应试任务。为了拿到高分,有些学生只做表面工作,这样不但没提高学生的人品,反使‘人格’沦落。”读者姜敦认为,人格教育与人格证书是两回事,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要发证书的。而且证书发得越多,含金量和作用就越小。学校老师李万有表示,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确实没有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大学发“人格证书”,传递出注重人格培养的一些积极信息。不过,将人格“证书化”的做法却不太现实。网友“小抱枕”是学心理学的,虽然如此,她也不认同颁发“人格证书”的做法。“小抱枕”告诉记者,人格是分维度的,简单点就是人性格上的特质,这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一个人的人格状况,是其个性、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环境、阅历的变化而改变。学校地给学生发个“人格证书”,反而使“人格”教条化了。如果是为了方便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个性,那个人格测评的工作还是交给用人单位自己去做,而不是由高校颁发此证书来迎合用人单位。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所说,如果一所大学的老师能够以身作则,把那些美好的东西播撒给学生们,那么,通过这种氛围就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这才是重中之重。什么事情都靠打分,反而扭曲了人格。
“人格证书”=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人格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与日常聊天所讲的“人格”有所区别。不过如何界定“人格”,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此外,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评价者对人格的理解也难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尝试用“人格证书”来鉴定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品行,难免会遭到社会质疑。“人格评价,能简单地按加减乘除法则,做量化运算吗?这问题容易让人想起前不久出现的‘用电脑软件考核师德’。”我市中学心理教师何向英认为,加强学生的人格培养确实很有必要,但远非一纸证书能量化和证明的,而且人格的培养和修炼是毕生的课程。她认为,人格健全的是好学生,而有些人在人格方面存在缺点,只要这些不影响社会生活,也不影响其自身发展,不必强求,如那些性格沉默者或行为怪异的天才。现代教育应当是开放式的“大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多元化的。什么事情都靠打分来解决,是对教育的亵渎,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