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9年9月1日 作者:汤雪峰 编辑:shphao 有376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汤雪峰)心理契约: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盲点”问题解决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

1.明确需求与期望.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以组织与成员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因此,构建心理契约的关键是明确双方的需求。从普通生群体的角度来看,普通生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而不是个体的概念,其需求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若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首先要对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到他们当中去,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普通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引导,注意将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针对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不明确的现状,有必要帮助其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将其现在的学习与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占学生群体最大基数的普通生群体的需求和期望高校不能置之不理,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现,如将招生与就业、评优与评奖等政策与信息公布在其官方网站上供普通生参阅,并做到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将普通生群体与高校之间的需求有机地进行匹配以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

2.建立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相互信任与有效的沟通机制。心理契约是一种隐含契约。所遵循的是社会交换原则契约双方的交换关系不像经济交换那样具有及时性.这就需要契约的双方相互信任,并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保持信息的通畅。信任与沟通都是双向的,一方面.高校需要了解普通生群体的需求与期望.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给他们;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也要了解当前高校的发展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两者要以平等的姿态在坐在一起进行沟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一些座谈会等,甚至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那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做法,让他们亲身体会作为管理者的难处,只有做到换位思考,相会理解,及时沟通.才能达到真正的彼此信任.进而使两者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为有效与坚固。

3.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管理心理学强调“柔性”管理,而不能像传统管理方式那样仅仅通过“硬性”管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人为本”就是建立在认为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普通生为本,设计出合理的、公平的激励制度。如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普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获得奖学金,让普通生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忽视的群体.高校是在激励自己的,自己也需要积极的行动起来。总之.高校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符合普通生群体特点的激励机制,才能使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加完善。



相关专题: 心理契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没有专题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汤雪峰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