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医学类
    发表日期:2009年8月29日 作者:季丹丹 郝乐祥 编辑:shphao 有631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季丹丹)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升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主流心理学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或是单纯地归结到生物医学的病理模式当中,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解过于狭隘化,强调将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忽视了广大普通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空泛和抽象,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未能紧跟时代步伐,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心理问题,因此,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用积极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使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积极心理学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然而,国内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往往仍停留在问题的描述层面,过分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反映的是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研究范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枯竭化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障碍。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全新价值定位,倡导积极人性,要求关注研究人的优点和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正面、积极的解读,从而挖掘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来帮助人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这种价值取向必然给当前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以冲击,它从新的视角丰富了高校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培养其利用积极的思维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常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各种咨询、开设讲座等。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重视教师的发展和运用其积极心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融合,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充分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等。

三、积极心理学实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实现理论基础的创新

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来源和技术支持。什么样的理论决定什么样的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向”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影响下形成的工作方式,究其实质是因其理论基础的性质决定的。积极心理学是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的积极理念,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的科学,其理论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从消极走向积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理论的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现理论变革的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的整合。积极心理学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技术。因此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创新还表现在理论的整合方面。

()实现教育思路的创新

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积极品质,实现积极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通过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地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采取方法增强这些积极品质从而实现积极预防。也就是说,心理学家教会人们如何使用乐观的品质,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抑郁和焦虑,而不是一味地去修正缺陷。

()实现技术手段的创新

采用多种测量技术,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正面指标评价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正面评价指标之一的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已经形成以结构化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的多样化测量体系,为全面、准确、深入揭示幸福的本质,评估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提供着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用积极干预来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积极心理干预从人发展的可能性人手,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潜力,从而实现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积极干预主张用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积极力量不是通过外在的灌输获得的,而是在干预中个体自主建构得来的,是个体积极品质的发掘与培养,是积极力量的保持与提升。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专题信息:
  心理资本的积极心理学理论(2012/7/9 10:39:24)[2454]
  积极心理学: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2012/6/26 22:35:13)[2567]
  积极心理学:构建正确的身心健康模式(2012/6/20 22:22:44)[2673]
  积极心理学:学会从正确的角度提出问题(2012/6/17 18:53:02)[2795]
  积极心理学:通往更快乐、更幸福的门径(2012/6/15 0:00:34)[264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季丹丹 郝乐祥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