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9年8月26日 编辑:shphao 有484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谢伟)从尼斯比特等人的研究看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虽然文化心理学在批判主流心理学方法论,强调文化与心理的创生关系和互动关系,力图改变传统文化与心理学领域研究中的文化决定论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主要是文化心理学在处理文化与心理关系的问题上,受制于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执行着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使得文化心理学无意中把实证论作为批判的对象,而不自觉地以实证论的反面建立了自身的方法论。这样做的结果是文化心理学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根基,从而使得研究缺乏历史性和现实性。如文化心理学的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立场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存在对错的理论虚无主义的泥潭之中和无法说明它自身对错的悖论中,使心理学失去目标,一切依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所做出的判断、解释而定。

由于文化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否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永远无法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主流,新范式呢?在此,笔者不得不提到尼斯比特等人在东西方思维方式对比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尼斯比特等人的研究可贵之处在于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用哲学的、思辨的方法和经验反思的方法来研究思维差异,而是巧妙地设计实验l生的研究,系统地论证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认知不同。尼斯比特和他的学生peng等人在名为《文化与思维方式:整体性与分析性认知》的论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以往关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解释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论。尼斯比特认为,不同文化建得的社会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于世界某一方面的信念,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各自较深水平上的形而上学系统和认识论,甚至是他们认知过程的本质。.尼斯比特引用科学哲学家和人种学者的观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并且塑造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文明特点的社会心理因素差异,导致了东西方认知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现在依然存在于当今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为了弄清楚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特性,尼斯比特和同事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套著名方法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东西方认知方式的差异。尼斯比特认为,美国人喜欢把事物进行逻辑分解,注重将事物归类,然后寻找事物应该遵循的规律,而东亚人的哲学强调整体性,会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因此东方人更趋向于准确地注意并记住背景细节的变化,而美国人则习惯于对一个场景所表现的中事物保持更多的关注。尼斯比特等人先后通过实验考察了东西方注意和感知模式的不同[6](P295)以及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视觉认知过程的巨大差异。在另一项研究中,尼斯比特等人发现在作决策的过程中,西方人重原则,东方人重“中庸”,这一点似乎也能应用到他们的选择。由于尼斯比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文化对东西方人认知模式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对东西方文化及其影响的深入思考,随后John Gabrieli教授等人的研究更是说明了文化差异对脑功能的影响。为了确定文化的认知,他们用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对社会关系的侧重点和评价,如个人如何对待家庭其它成员的失败。在两个小组中,具有更强的各自文化认知的人,也具有更强的文化特异的大脑活动类型。尼斯比特等人的研究工作与以前的研究相比,其结论主要来自于实验证据,而不像以前那些基于思辨的理论,所以相对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最为重要的是,Nisben的理论没有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评价东方或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认为这种差异由来已久,从而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在许多方面,研究者们描述的文化差异反映了人类学家在这方面所作的描述,并且对于那些曾经在亚洲生活过的美国人来说,并不那么值得惊奇。尼斯比特及其同事们并不是首先提出这种想法的心理学研究者,但是他们的这项研究在学术圈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因为它力图在一系列经过严格控制的实验的基础上定义和阐述文化差异,并且研究得出的理论向在过去40年里一直被奉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绝对真理的观点发起了挑战。从尼斯比特等人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我们看到了文化心理学要真正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就必须克服自身的局限,通过与当前主流心理学的整合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专题: 文化心理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对我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启示(2009/10/13 7:47:51)[1837]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2009/10/11 12:26:14)[335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