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1 - 热点话题
    发表日期:2009年7月5日 编辑:shphao 有1946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破解杰迈克尔·克逊三大心理之谜

杰克逊的爱心之谜:“补偿关注”背后的童年不幸创伤

    杰克逊致力于慈善事业,乐此不倦,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杰克逊于1992年成立了“拯救世界”(“治愈世界”)基金会,发动了“拯救洛城”的行动,为7000名孩子建立了3000个指导顾问免疫站,并为超过72000名青少年提供了关于防止滥用药物/毒品的教育。此外,杰克逊还与其他慈善机构合作,为第三世界贫瘠国度的儿童送食品、衣物和药品。在过去的10多年中,他一个人就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而截止到2006年11月,他已经为慈善事业捐款逾三亿美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杰克逊1984年在为百事可乐公司拍摄广告时,由于烟火喷射方位出现偏差,导致他后脑头皮出现了面积为手掌大的2.3级烧伤。尽管如此,他到了位于洛杉矶的医院还是不忘去慰问其他烧伤病人,后来更拿出其赔偿费用修建了“Michael Jackson烧伤中心”,还捐赠了一个用于治疗的高压氧舱,并特别强调要多关注对孩子的灼伤治疗。这些慈善之举,都使他囊获了许多人道主义奖项,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尊重和热爱。

    杰克逊为什么这么致力于对孩子的慈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补偿自己童年的不快。在心理学上,补偿心理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泛指个人为自我生长或社会适应上的某些偏差或缺陷而付出的不断努力。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我的缺陷而发展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如,一个人的自卑感越强,其寻求补偿的愿望就越大,成就大业的努力就越突出。

    纵观杰克逊的成长史,他对孩子的“补偿关注”很可能源自童年时父亲对他的苛责和虐待。在接受美国某电视台的访问时,杰克逊曾掩面而泣地回忆童年往事。他表示,父亲早年不仅在言语上羞辱他,更在身体上揍打他,父亲经常看到家里的什么东西,就往他身上砸去,不管是皮带,还是家具,甚至是家中的电熨斗。这一切让杰克逊痛恨之极,并在年幼的心灵中蒙上了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童年的不幸,使杰克逊产生了强烈的补偿心理,从小就有建立儿童乐园的梦想。难怪杰克逊在成名之后,会把自己的家建得像迪斯尼乐园一般。在这里,他不仅可以重温童年的欢乐,也可以回避社会的压力和挑衅。杰克逊的补偿心理还使他积极参与了儿童的慈善活动,不惜拿出巨额财富来资助孤儿。因为这,会给他极大的心理满足! 

    真性情的杰克逊,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杰克逊一生都在寻求自我的补偿。无论是对童年痛创记忆的补偿,还是对黑人身份认同的补偿,他都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尊严与身份认定。在这当中,有些行动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赞誉(如他对慈善事业所作出的突出奉献),但有一些行动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如对自我的整容),但杰克逊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的童心永在!

    美国著名音乐制作人Quincy Jones评论道:“迈克尔(杰克逊)是新一代的莫扎特、贝多芬或巴赫……他们都曾在在世的时候遭到攻击。人们不理解他们,但直到他们逝去已久后,人们才知道原因……在我们和迈克尔去世很久以后,他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而且他不会被世人遗忘永远不会。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并感谢上帝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的传奇。人们总是把他和猫王、Beatles或Sinatra相比较,但世界上只有一个Michael Jackson……两百年后,人们会为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羞愧……”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217]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67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71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1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62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发表人:

IP:124.93.242.145

发表人邮件:diana8699@qq.com 发表时间:2009/8/27 1:01:00
    

看到这篇文章我非常遗憾,没想到本文的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居然这样地不严谨,丝毫不尊重他人的名誉和事实。首先,迈克尔杰克逊整容是从他面部二级烧伤开始的,并非他一开始就自愿为之,他之后的漂白之说也被证实是谣言,官方并没有消息证明他的白癜风之说是假的。其次,迈克尔娈童案胜诉说明他没有娈童,怎么作者就凭白无故开始分析他是为什么娈童呢?我也曾是一名学习心理学... 详细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