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犯罪类
    发表日期:2009年6月25日 作者:朱晓静 张步君 编辑:shphao 有1637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朱晓静)老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三、预防老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也是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人们都习惯以“最美不过夕阳红”来形容老年人生活幸福的情景。但是老年人因为违法犯罪,正当在颐养天年时却要与铁窗相伴,不仅给社会造成了负担,而且危及家庭的稳定和睦,给异彩纷呈的夕阳抹上了一层阴影。所以老年人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单位各个方面都要共同努力,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消除老年人犯罪的成因,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对老年人犯罪的预防,既要针对犯罪产生的一般社会原因采取总体预防措施,也要针对犯罪产生的个体因素采取特殊预防措施,还要针对特定类型犯罪产生的具体原因采取分类预防措施。全社会应当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切实

做好预防工作。

()普法教育应当关注老年群体。P区老年人犯罪调查情况来看,普及法律教育在老年群体当中存在盲区,农村地区更为严重。P区是一个工业区,辖四乡、三镇、四个街道办事处。街道的普法教育活动,尚能依托社区和单位开展工作,效果较好。但在七个乡镇,其普及法律教育工作,显然与街道存在差距。这是导致众多老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今后普法工作应当关注老年人群体,

根据P区老年人犯罪的特点趋向,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普法教育工作比较弱的乡镇,需更进一步强化工作,采取各种形式,“送法律进千家万户”,特别要使老年人从思想上树立法制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老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性,自觉遵纪守法。

()建立完善老年人教育服务功能。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P区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教育服务事业还很不适应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至于城市中的退休人员和农村的老年人自我调整缓慢,其主观意识上有无所事事的感觉,进而使他们“无事生非”有了条件和可能。所以,建议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和乡镇各村社,应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心理变化的实际,从总体上规划、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并吸引他们参加一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和陶冶性情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保持乐观向上、豁达的心态,消除老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是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有道德因素,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因为“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关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精神是一致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基础,而法律规范又反过来强化和维护道德规范,在一定意义

上可以说,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对于老年人的情绪、生理、心理和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确保老年人健康幸福的生活,开展家庭道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应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家庭道德教育,着力培育子女赡养老人,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社会风尚和用亲情呵护老人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个老年人在切实树立家庭归属感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充分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

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还比较落后,这是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流入城市的直接原因。因此,应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主要内容。只有建立和发展相对齐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帮助农村老年人应对来自市场、生活等方面的风险。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应该科学确定保障线标准,准确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制定合理的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序;还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以此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与现代的社会养老保险等形式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渠道地展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消除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进而推动全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57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8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60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朱晓静 张步君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