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
网络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行为常带着情绪性和盲目性的特点, 一般不具备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们的犯罪心理不但可以预防, 也较容易在外界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实行良性转化。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 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在此仅依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 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预防策略。
(一)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知结构特点加强预防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网络犯罪的青少年认知结构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时间因素上, 孤立地对待认知对象, 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 对认知对象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性、局限性二是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 因而对处理复杂的事务有困难。三是不能控制情感, 往往会感情用事, 一旦有了犯罪欲求的倾向, 就变得难以抑制。网络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低, 对许多人生问题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及相应的道德、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针对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倾向性因素加强预防
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如损人利己的动机、不当的兴趣爱好, 缺乏正确的理想以及歘^_峗N_g鎨错误的信念的解释教育, 使他们认识其危害, 并加以克服。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
(三) 针对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结构特征加强预防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 它包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性格特征, 如对社会持敌视态度的性格特征, 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作用下形成犯罪心理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一个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已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 有些不良的意志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关, 如盲目性、任性、顽固性、冒险性等, 具有以上这些意志特征的主体, 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而形成犯罪心理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如强烈的愤怒情绪、起伏波动的不稳定情绪、严重对立的敌对情绪、长期萎靡不振消沉悲观情绪等, 都极易转化为犯罪心理。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主要表现在认识方面, 如思维偏激极端, 是非善恶分辨力差、道德评价水平低等, 这些因素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比如, 青少年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相互攀比, 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些传统教育活动, 进行正向的引导, 宣扬一些健康向上的典型, 激发青少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一些坏习惯,养成一些好习惯, 帮助他们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常会让他们产生情绪障碍, 容易一时冲动而违法乱纪。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心他们, 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惑, 使其冷静对待。
(四) 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矫正
任何犯罪行为, 都至少具有以下双重心理功能一方面主体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 实现犯罪动机和愿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动机和愿望的实现而缓解主体内在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因此, 通过采取各种心理宣泄疏导方法以缓解和解和解除主体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就能够直接防止和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进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矫正矫正错误的人生观, 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矫正畸形的需求欲望, 树立艰苦奋斗, 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矫正非道德化倾向,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矫正无政府主义思想,强化法制观念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加强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健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机构, 加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公正平等、健康有序的社会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