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21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潘聪绒 郑莉君 编辑:hfhao 有811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综上对文化决定人格论的论述, 文化决定人格论试图弥补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不足, 把文化与人格结合起来。因为那时的文化人类学注重对文化制度的研究, 忽视了文化主体的研究。而心理学只注重个体的研究, 忽略了文化背景的作用。但文化决定人格论单纯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把人格认定为文化的产物, 认为人格是被动地由文化塑造的。这一观点很显然是不全面的。

1.2 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论

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是由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林顿、卡丁纳和杜宝娅等人在批判和继承人格文化决定论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意识到社会文化决定论单纯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决定关系等简单地把文化与人格割裂开来的弊端, 试图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明文化如何决定占主导的、具有典型性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 以及这种基本的人格类型又是如何影响文化结构的。林顿、卡丁纳等人从决定个体童年早期经验的养育方式入手, 分析个体对文化的影响, 通过个体形成的基本人格类型或基本人格结构分析文化对个体、对人格的影响。强调指出, 在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中, 由于受共同文化的孕育,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全体成员共有的部分。这一共同性就是该民族或群体的“基本人格”或“众趋人

格”, 也就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林顿和卡丁纳等人认为, 童年期的经验对人格有着持久的作用, 且具有相同经验的个体倾向于发展相同的人格。进而提出了著名的“基本人格类型说”, 即“一个社会(或文化)中的每个成员在人格方面所共同具有的元素”。并提出了与“基本人格类型”相关的“制度问题”, 即“在一定的社会中得到传递、认可, 一旦违反或越轨就将给个人和集团造成障碍的思考和行为的模式” 。林顿、卡丁纳和杜宝娅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了文化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也避免了博厄斯等人过于简化的文化对人格的单一决定论。其理论为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研究的新途径, 开辟了对不同文化群体人格差异的跨文化新领域。

1.3 变化补足理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后, 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转向, 用文化研究范式取代了以往的“经验—理性”范式。文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在理论方面, 这一时期的学者突破了基本人格理论, 指出早期学者的同样的社会化方式所产生的人格构成是划一的假定的谬误, 提出了新的理论, 即变化补足理论。1961 , A.华莱士出版了 《文化与人格》 一书, 针对前期研究中的两种理论, 把社会化过程看作是纯粹的复制过程, 提出了变化补足理论的新观点。变化补足理论认为,社会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世代之间的复制, 使个人全部承袭上一代的传统,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极为复杂, 而且个人的差异非常大, 这些背景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 他们的行为可以表现相当一致, 但其心理却千差万别, 因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和动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说,在一定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没必要一定要有相同的动机或了解彼此间的动机, 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由于行为的可预见性, 社群的生活才有可能 。所以, 从这一意义来说, 社会的功能是补足性的, 而不是一致性的。这种新的理论为当时的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2.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强调社会文化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格教育, 对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因此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无疑会对现代人格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文化层面来探讨人格教育的注意问题。

2.1 社会文化环境的控制与优化

2.1.1 充分张扬社会主流文化, 提升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主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文化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具有主导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倡导表达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通过文化创新, 探寻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或“说教式”的更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着力提升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力.用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想去影响、塑造青少年的人格。

2.1.2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就其重视人的教育, 看重高尚精神境界, 注重品格修养等许多重要思想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对青少年良好人格养成的负面影响, 比如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因此,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坚持既反对全盘西化, 又不采取复归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立场, 持之以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即坚守传统文化精华, 又博采外来文化之长, 只有这样, 才能使文化环境充满生机, 丰富多彩, 才能充分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塑造青少年的良好人格。

2.1.3 规范社会文化的传播途径, 优化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人格形成的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借助社会传媒实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可以通过影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社会信息, 接受社会文化。这种接受社会文化的方式具有频繁性、成人化、独享式的特点。社会文化传播的内容过多地涉及婚恋、犯罪、色情等负面的东西, 其中许多内容在青少年这个阶段是不宜接受的, 但由于其掺杂在其它的社会文化当中, 而一并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因此, 做好各类媒体的导向工作, 保证社会文化传播的教育性, 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6]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潘聪绒 郑莉君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