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21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丁 玲 韦 炜 编辑:hfhao 有1260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2.2 亲子分离时间以及亲子沟通频率和效果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周福林、段成荣 曾经总结了留守儿童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 父母外出流动多长时间的孩子可以被视为留守儿童, 1 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 3 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未得到一致的答案。大部分研究没有明确的讨论这个问题, 说明他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对留守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子沟通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尤其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不少研究表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人格发展、情绪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 亲子沟通良好的儿童比亲子沟通不好的儿童出现这些问题的概率更小

人们之所以把留守儿童视为弱势群体, 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父母的一方不在身边, 无法给予这些儿童父母应该给予的关爱,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那么这种缺失, 必然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由于经济以及工作等原因, 很多父母无法经常回家看望孩子, 甚至很少打电话回家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情况。研究发现, 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的儿童心理问题越为突出。与父母的长时间分离, 儿童缺乏必要的爱和支持、信任感和安全感, 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敏感、偏激、孤独的性格特征, 特别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无法回家看望孩子的情况下, 大多数父母是以打电话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情况, 与孩子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孩子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是他们与父母交流的唯一渠道和途径。沟通的频率和效果对亲子关系和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父母经常主动的打电话回家, 能够适度的缓解留守儿童独自在家的孤独感, 使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沟通效果可以包括父母是否对孩子谈论的内容感兴趣, 是否能够理解孩子, 是否能够更多关心孩子的精神需要而不仅是物质需要, 是否能够满足儿童情感交流的需要, 这些方面都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影响。如果沟通频率太低, 沟通效果不好, 对于尚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儿童, 容易形成不正确的归因, 如父母不关心自己, 不爱自己, 长此以往, 儿童容易自暴自弃, 形成极端的性格如暴躁偏激或极度自卑。相反, 如果沟通频率高, 沟通效果好, 可以一定程度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不良影响, 让儿童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减少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概率, 也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3 父母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行为习惯, 儿童都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学习的榜样。父母自身的素质和观念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儿童,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虽然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教育他们, 但是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仍然非常大父母对留守儿童只关心物质需求是否满足, 不注重满足精神需求; 父母一味的以物质供给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无条件接受孩子的物质要求;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断的谈论如何赚钱、金钱的重要性,而忽视对孩子学习、做人方面的教育; 父母自身变得势利, 因赚钱而忽略孩子等等都会给留守儿童不良的学习榜样。有的父母甚至不再以勤劳诚实来教育孩子, 而亲自教育孩子要适应社会世俗;不再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而要求孩子学会圆滑处事; 不再教育孩子礼遇谦让, 而教育孩子要争名夺利, 不甘落后。这些都会使留守儿童变得惟利是图, 自私自利, 以为金钱万能, 读书无用,导致他们不爱学习甚至过早的放弃学业, 过早的接触社会, 从而丧失了青少年该有的纯真和基本的道德意识, 导致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反之, 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利用自己在城市或国外学习到的新的多元化的观念教育孩子,积极的引导孩子, 那么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有利而无弊。相对于留守儿童的所在地 (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农村) 来说, 他们父母所到的地方, 无论经济还是文化一定更加发达和先进。那么, 如果父母能够积极吸取先进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孩子, 甚至父母把在城市的见闻告诉孩子, 或者有机会让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带领孩子到城市增长见识, 都能够给孩子形成积极上进的正强化, 引导孩子设立奋斗目标, 鼓励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 ( 如学习) , 走出农村、走出贫困, 走向先进的城市。这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归因, 养成积极上进、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儿童能够对自己负责、有自己的目标, 也使得儿童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 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4]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丁 玲 韦 炜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