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8日 作者:袁 婧 编辑:hfhao 有630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情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3 加强情感教育有益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就为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可见, 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状况以及淡化的情感,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将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符合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情感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和膨胀, 技术理性逐渐统治了整个社会, 人们往往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 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忽视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作用,高校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知识, 却很少为学生指明生活的方向与意义, 导致商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思潮泛滥, 广大青年学生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 却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在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 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独立意向。教育者面对大学生复杂的思想意识, 深层次的理想、信念问题, 往往知难而退或浅尝辄止,作表面文章。为完成任务, 采取简单、生硬的形式化做法, 不去做深入细致地“内化”工作。而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满足, 就会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 阻碍自身对教育的接受。

3.2 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结构、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要求、高校发展方向上的偏差, 忽视了学生精神的培育和提升。而在高校思想政教育中, 情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都处于较薄弱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是理论的灌输, 以至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的共鸣, 功利化倾向严重, 心灵枯槁, 盲目反崇高, 阻碍了情感教育的实施。

3.3 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升华

高校的定位和对高校的评估目标注重显性量化的指标体系, 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精神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 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他便感受不到生活的喜悦和生命的美, 便不会去思考怎样的人生有意义, 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这样的问题, 他的生活始终是乏味的。我们目前的情感教育却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 忽视了情感的升华。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内心高尚的情感世界, 从而也就不利于外化为更好的行为习惯。4.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的思想为工作对象, 人既是理性的, 也是有感情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教育, 大多采取“我讲你听”的灌输方式,过于单一、呆板, 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育的厌烦与抵触情绪, 往往流于形式。在当今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思潮多元交汇、大学生思想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把情感沟通与交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适时地将大学生的情感状态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 使他们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 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效应。

4.1 发展正当合理的需要, 引导学生激发积极的情感

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着情感教育的性质。期望可估测这种性质达到的程度, 决定着情感的变化。对满足需要的期望值过大, 结果事与愿违就会感到烦恼、不满; 期望值过低, 需要即使满足了, 情感波动也不会太大, 只有期望值适中, 才会使人产生如愿以偿后的愉悦。可见, 需要和期望的依存关系决定了情感质量的高低。教育者要承认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 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发展学生的正当需要, 确保其情感需要的合理性。同时, 注意引导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增强其心理倾向性, 激发学习热情和智慧才干, 使学生愿意接受思想教育, 进而发生由浅入深的服从———认同———内化的转变。而消极的情感, 则阻碍人的能力的发挥, 甚至会动摇人的意志,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中双方情感交流的阻塞或断裂,以致使对方产生防卫、怀疑等不良心理和对立情绪, 妨碍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把握大学生的情感变化规律,善于利用时机,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 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方面, 让教育双方处于愉悦、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 为情感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情绪背景,促进积极情感的形成。另一方面, 使教育双方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 相互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掌握时机, 创设情境,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以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1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袁 婧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