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超负荷与不可控: 压力源视域下的压力概念
压力源( stressor) 是指导致压力产生的刺激物。加拿大学者H. Selye ( 1976) 把个体面临刺激产生的紧张反应称为“压力” ( stress) ,而把引起这种身心反应的外在刺激称为“压力源”,他认为“认识到是什么伤害了你,这个简单的事实对你具有内在的治愈价值”。导致产生压力的刺激多种多样,但能够成为压力源的刺激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超负荷、冲突和不可控制性。对于个体而言,只要刺激物具备其中一个特点,它就可能成为压力源。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性,人们对于情境或事件的认知评价与主观态度不同,相同的刺激在不同个体身上引起的压力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研究角度和划分标准,压力源被划分为不同类别。按事件性质,可分为积极生活事件和消极生活事件; 从压力源的作用程度可分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和日常烦扰; 从作用时间可分为急性压力源和慢性压力源。 其中,较常见的分类是Braunstein( 1981) 将压力源分为: 躯体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和心理性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主要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生物、化学刺激物,这些刺激物不仅会引起生理的压力反应,而且会间接引起心理的压力反应。社会性压力源指那些会造成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包括有重大的社会变故、日常生活改变及日常生活琐事等。文化性压力源指由于各群体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因素造成的压力源,如文化冲突、文化适应等。心理性压力源主要源于动机或心理冲突、挫折情境和人际关系失调等。林崇德等学者基于Braunstein 的分类,提出压力源就是指个体经认知评估后感觉到的威胁其身心健康的环境刺激,主要包括四种: ( 1) 躯体压力源,指对个体的身体造成损害的环境刺激,包括各种物理和生物刺激物,如噪音、灼热、细菌、病毒等。( 2) 心理压力源,指个体经认知评估后感受到的冲突和挫折等,如人际冲突等。( 3) 社会压力源,指影响个体生活方式,并需要个体去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如贫穷、政治动乱、婚姻不和谐等。( 4) 文化压力源,指要求个体适应和应对的生活文化方面的刺激,如迁居异国他乡等。
以上分析可见,导致压力产生的刺激事件均来自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我环境( 比如身体变化)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众多的环境刺激中,只有那些经过个体认知评估后,个体感到环境要求超出自身负荷、难以应对和控制时,才会威胁身心健康,转化为现实压力。总之,应激性生活事件就是指个体生活中突然遭受到急剧的、形成心理上强烈反响的重大事件。一般认为,亲人死亡、事业挫折、家人分离、破产、考试失败、罹患重大疾病等皆可视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它们威胁身心健康,具有导致心理异常的致病性。
从压力源分析的视角看,尽管正性生活事件( 比如中奖、升学、结婚等) 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冲击,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 但是压力的主要来源还是负性生活事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同类研究的结果。
H. Selye 曾把压力分为积极的压力和消极的压力。积极的压力给个体以力量并提高其识别和作业的能力; 消极的压力则消耗能量,并且以维护和防卫的形式增加机体系统的负担。1967 年美国医生Holmes 和Rahe 编制《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时,认为任何生活中的变化都会给个体带来身心压力,需要作出调整重新适应。其量表条目中既包含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如失业,也包含愉快的生活事件如结婚。Sarason 编制的《生活经历调查表》中的生活事件也包含正性与负性的条目,能够被单独或综合检测。 我国学者王宇中等人编制的《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由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两个分量表构成。其正性事件是指获得人际关系和心理支持、鼓励与成功、经济和身体变好等; 负性事件包含人际关系与心理支持丧失、惩罚和失败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包含“正性事情”、“中性事情”、“负性事情”三个分量表。尽管如此,但是更多的实证研究发现,愉快、正性的生活事件与积极情感相联系,一般不会威胁身心健康,而消极、负面性质的生活事件与疾病最为相关,而中性或积极性质的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并不显著。
二是前期实证调研的结果。
笔者在前期质性研究中曾请访谈对象谈谈与“压力”相联系的情绪体验的词汇,结果发现高频词汇为沮丧、压抑、紧张、焦虑、感到难受、悲观、不知所措,等等,根据语义学的方法进行归整分类发现,这些基本属于负面情绪反应和消极情感体验。而被试“脱口而出”地说出这些词语表明,关于“压力就是指负性事件导致的消极反应与负面感受”的认识已经熔铸在他们心理的深层结构中,与人们的社会心理期待和理解范式相符。
四、压力概念的整体认知
通过对词源学、心理学、压力源等三个视角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压力概念可定义为: 个体在内外部环境刺激作用下,觉察到客观要求和自身应对能力之间不平衡时所产生的,能够被个体清楚意识到的消极的身心反应状态,由压力源( 刺激) 、压力评估和压力反应三个部分构成。这个概念包含四层涵义: 一是压力是由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压力源可能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环境; 二是压力的产生不仅取决于环境刺激,还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态度、价值认知、评估与应对能力等因素; 三是压力是在环境要求与个体应对能力之间失衡,个体感知到应对困难时产生的; 四是压力是一种因为身心不适而产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的紧张状态,是一种解释性、情绪性、防御性的消极的身心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