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来自神经机制的证据
由于此前的猿人经过数百万年的族群生活,大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大脑慢慢开化,虽然不能完全处理这些突然增多的信息,但已经有能力处理相当的信息,并且这种周围信息摄取量的增加大大刺激了大脑的发育,从而使猿人进化到人类。正是人类选择了大脑进化,因此在往后的进化中,人类逐渐彻底改变了自己被掠食者的地位。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拥有敏锐的情绪情感辨识、体验能力和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竞争等互动交往,增加适应性优势。而人的情绪情感主要与丘脑及周围神经结构形成的统称为边缘系统的这一部分脑区有关。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这些神经结构不仅是人们能够辨识、体验情绪的基础,也是情绪性行为的重要调节机制。因此,心理学研究致力于探索和明确内疚情绪的神经机制。
移情实施需要一个包括脑岛和眼窝前额皮质(OFC)、顶下小叶(IPL)的复杂的神经区域。内疚与移情较为相近,对他人疼痛的移情,是内疚感的一个重要功能,主要与左前脑岛(AI)的激活相关,即强调了AI。而Seishu Nakagawa 等人的最新研究结果却强调了后脑岛(PI)的作用[39],指出内疚感的神经网络比较广泛,涉及整个脑区,脑岛、顶下小叶(IPL)、杏仁核、扣带回(SCC)、腹正中前额皮质(PFC)都是内疚的认知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包括颞上沟、杏仁核、膝下扣带回(SCC)。另外,临床研究者在反社会紊乱的病人身上做内疚相关的结构性研究, 结果发现OFC 与vmPFC 似乎对内疚感起到关键作用。
脑岛、顶下小叶、杏仁核、扣带回等神经结构的健康,是人们能够移情的重要前提,而移情、换位思考是社会合作互动、助人利他领域不可或缺的元素。
4 内疚情绪的进化视角研究的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的内疚情绪研究,不仅丰富了内疚情绪科学的维度———内疚不仅仅是有害的负性情绪,更重要的,它也是一种有益的道德情绪。内疚情绪及其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内疚的进化视角,有助于解读心理学关于摆脱内疚的研究。因为内疚是寻求原谅的一种重要动机,解读探究影响内疚者寻求原谅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指导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内疚,保持心理健康。例如,Prinz 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内疚: 一是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是通过做好事来补偿赎罪。
其次,内疚的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内疚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绪,与责任和对他人的关怀感有关。内疚可能是使社会准则变得更富有同情心的关键。再者,有助于探索内疚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影响因素,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发现,内疚感与亲社会助人行为(意图)的关系,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损耗任务减少内疚,而人们内疚感越低,助人行为越少。通过补充葡萄糖提升的自我控制感,以综合损耗对内疚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根据情绪具身理论及观点,保持内疚姿势会促使产生(个人及群体)内疚感,可以增加亲社会意图和行为。
5 未来研究与展望
由于内疚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以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关注的是如何疏导和减轻内疚以保持心理健康。而基于进化视角的内疚适应性的观点,可能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产生新的启发———如何妥善处理内疚,保持心理健康的同时,促进亲社会行为,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探索和支持。关于内疚具身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还缺乏更多的实证支持,未来研究可以着眼于具身化视角,研究内疚情绪的社会适应性。另外,虽然已有学者着重于内疚情绪的进化心理学研究,但还需开展更多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的包括内疚的道德情绪的实证研究。
注重内疚情绪研究中的文化差异。关于内疚情绪的研究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探索发现,现有内疚情绪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根植于西方的价值体系), 这与中国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的包括内疚在内的道德情绪研究需开展更多的本土化研究,在吸收外国先进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理论和实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