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
  精神分析演论         ★★★
精神分析引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精品图书 >> 经典名著 >> 个人著作 >> 正文
作者:弗洛伊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6 0:53:43
 
 “siting upon”。这就是梦的工作的进行方法。在此情形之下,你们当然不易要求精确的表示,也不可埋怨梦的工作将难于用图示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分加以替换。如将破坏婚约的观念还原为他种损坏如断臂或断腿,以克服化字为图的困难。

 

    有些表示思想关系的语词,如“因为”,“所以”,“然而”,等等,你们若要用图来表示,就不是那么容易,因此,这些部分只好省略掉了。同理,梦的思想的内容,也因梦的工作而化为包括物体和活动等材料。假使你们能用更精致的影象表示出那些非图画所可形容的关系,你们也许能感到满意了。用同样的方法,梦的工作通过显梦的形式特点,如它的明晰性,或隐晦性,以及区分为不同部分等,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地表示出大部分的隐念。梦所分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部分的数目一般和梦的主题或起伏的隐念的数目相当。一个简短的起始的梦,与后来详尽的主梦,往往有导引或因果的关系。梦内情境的改变,则为次要的隐念的代表。因此,梦的形式也很重要,它的本身就需要解释。一夜里的几个梦往往仅有一义,表示梦者曾努力将一个不断加强的刺激加以渐趋完满的控制。而在一个单一的梦中,一个特别困难的元素,可用好几个象征作为它的代表。

 

    假使我们继续将隐念和显梦互相比较,则无论在那一方面都可发现出人意料的事情,甚至梦中荒谬绝伦的事实也各有其意义;在这一点上,医学家释梦和精神分析者释梦的差别比以前更加显著。由医学家看来,梦之所以荒谬,是因为梦时心理的活动暂告停止;而由我们看来,梦之所以荒谬,是因为梦的隐念含有指责:“它是荒谬的”这种意见。前面讲过的去剧场看戏一个半弗洛林买三张戏票可为好例;其所显示的意见就是:“结婚如此之早未免太荒谬了。”

 

    我们在释梦时,发现梦者往往怀疑某一元素曾否入梦或入梦的是否就是这个元素,而不是其他元素。一般地说,隐念中确没有和这些怀疑相当的东西;它们完全由检查作用而起,是压抑不能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所致。

 

    梦的工作处理隐梦中相反意念的方法,是我们最为惊人的发现之一。隐梦中材料的互相连贯的各点在显梦中凝缩为一,这是我们已经明白了的。但是相反的意念,也和相同的意念受到同样方法的处理,特别要用同样的显梦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分表示出来。显梦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分如有正反二面,则其所代表的意义共有三种:一仅仅代表它自己;二代表相反的意义;三兼表示正面和反面的意义。释梦时何去何从,必须看前后关系而定。所以梦内没有“否”字的代表,至少没有不是双关的词语。

 

    梦的工作的这种奇怪现象,幸而在语言发展上可以找到类比。语言学家多主张最古的语言,所有相反的字如:强弱、明暗、大小、等等,都用同一语根表示这就叫做原始文字的两歧之意[antithetical sense of primal Words]。譬如古埃及语“ken”,原用以表示“强”和“弱”。说话时因音调和姿势的不同,没有使两歧的字引起误会;在书写时,则加一所谓“限定语”,即加一图画,如在“ken”之后,画一个挺胸直立的人则其义为“强”,若画一个屈膝下跪的人,则其义为“弱”。只是到了后代,同一原始文字的两歧之意才因语根的微小变化而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因此,原义兼“强”--“弱”的“ken”一字生出“ken”〔意即“强”〕和“Kan”〔意即“弱”〕二字。不仅最古的语言如此,即属较近代的,或甚至于现在生存的语言,发展到了最近阶段,仍然保存着许多早期的两歧字。请由C.阿贝尔的著作1884年援引例子说明如下:

 

    在拉丁文中有下面的两歧字:

 

    altus=高或深;  sacer=神圣或邪恶。

 

    语根变化的例子如下:

 

    clamare=高呼;  clam=静静地,默然,秘密地;  siccus=干燥;succus=液汁。

 

    在德文中:Stimme=声音;  stumm=哑。

 

    如果将相近的语言加以比较,则可得到更多的例子:

 <<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页  >> 

图书录入:朽木樱夜    责任编辑:朽木樱夜 
  • 上一本图书:

  • 下一本图书: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