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咨询中立即性技术练习方…
立即性咨询技术的五个功…
立即性技术的适用时机与…
心理咨询中的立即性技术…
什么是心理咨询中的立即…
什么是心理咨询的信息提…
什么是心理咨询的摘要技…
18种经典的心理咨询技术
心理咨询要达到的三大目…
  心理咨询过程的三个阶段           ★★★
心理咨询过程的三个阶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应用技术 >> 疗法游戏 >> 心理咨询技术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0 9:14:15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当事人求助问题的相关资料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有效咨询的基本条件,就是咨询员必须与当事人有良好的咨询关系。所谓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指咨询员以同理、一致、真诚、关爱与支持的态度,让当事人觉得被了解、重视、关心,因而信任咨询员,愿意开放经验,与咨询员一起探索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咨询学派认为咨询关系会影响咨询效果,因为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只能停留在表面信息的交换而已。

    目前一些非专业人土对咨询的一些误解,是因为不知道咨询效果需要依赖咨询关系。他们认为:

1、咨询可以立即让当事人产生改变。

2、只要咨询员与当事人谈过,就必须产生效果,否则就是咨询员无能

3、咨询是一问一答的过程,所以咨询员可以很快地了解当事人的问题,并且分析原因协助当事人了解。

    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他们误以为咨询一开始,就必须立即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不管咨询员有多大能耐,除非当事人愿意,否则咨询员无法进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更无法引领当事人觉察未知的感觉与想法。所以,咨询第一阶段的目的不是立即协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而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因当事人的特质而不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定无法产生长久的咨询效果。

    ()收集当事人求助问题的相关资料

    在咨询开始,当事人会叙述他的问题,此时,咨询员必须全神贯注聆听当事人的描述,在必要的情况回应当事人,传递他对当事人的了解。为了收集当事人的问题资料,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问题,借以收集当事人的进一步相关资料。

在这一阶段收集到的资料,通常只是当事人外显问题的信息,不是当事人深层的个人经验资料。原因有二:第一,因为咨询第一阶段是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重点.在没有建立良好关系之前,如果咨询员企图带领当事人探索深层经验,必会引起当事人的防卫,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欲速则不达而徒劳无功。第二.咨询速度的快慢,必须由当事人的状况决定,绝不容许咨询员一厢情愿地拔苗助长,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咨询员通常由当事人表面的问题着手,再慢慢导引到当事人的深层经验。

 

二、深入探讨当事人问题,发掘问题的根源

 

    当咨询进入第二阶段时,咨询员与当事人已有良好的咨询关系,所以咨询员可以引导当事人进入深层的内心世界,探索当事人未觉察的经验。

    在这个阶段  咨询员可以从第一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引导当事人深入探索有关的主题.从表面的外显行为追溯到问题的根源。因为不同的咨询员有不同的理论架构,所以探索的方向各不相同。例如,家族理论、完形治疗、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对异常行为的产生各有不同的诠释,探讨的方向自然不同。

BrownSrebalus认为在咨询的第二阶段,咨询员还应探索当事人的人格、适应与不适应行为的经验史、问题解决模式、逻辑上的错误、错误的习惯、环境的压力等。这些问题都与探索当事人问题的根源有关。

 

三、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与终止咨询

    咨询第三阶段的目的有二:第一,当事人了解问题根源后,必须拟定计划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第二,结束两人的咨询关系。

    就第一个目标而言,在第二阶段的探讨中当事人已经明白问题的根源。有些当事人可以从第二阶段探索的顿悟中,直接产生行为上的变化,可是有更多的当事人必须藉由咨询员协助,拟定改变行为的计划,才能从“顿悟”跨越到“行动”,让改变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果具体呈现在当事人的行为上。

    就第二个目标而言,当事人的问题获得改善后,咨询员必须适时终止两人关系,但是咨询关系的结束,必须经过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同意。

    完整的咨询过程包括以上三个阶段。有些时候,因为某些因素,咨询员无法继续处理当事人的问题,必须中断咨询或将当事人转介给其他的咨询员.这时咨询关系的结束就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文章录入:anyida    责任编辑:anyida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