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界有一个不良风气,即总结模式。每冒出一个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企业,就开始总结其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的模式。而模式被总结出来之日,就是已经过时之日。有了模式,营销工作就变得简单化了,即不断复制模式,全然不管营销环境是否已经变化,以及模式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的基础是否仍然存在。台湾灿坤集团CEO吴灿坤曾说:“应当承认,15年来灿坤在大陆市场做得很不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总共亏了2000多万美元。在拓展中国内地市场的过程中,灿坤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似乎不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似乎不需要熬到吴先生这个年龄才能悟出来。可是,只要心里有了模式,就一定不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论在台湾的影响力,统一远甚于康师傅,但统一硬是把台湾最畅销的产品拿到中国内地卖,而康师傅却搞“万人大品尝”。个中缘由,就是统一在进中国内地前已经有了模式,而康师傅没有。卢先生的话确实够精辟,企业首次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可能需要模式;企业永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恰恰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说应该具备应变模式。
04年9月17日,德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喜忧参半的前景》的文章,提出“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强于外企”这一惊人结论。这个结论不仅让我惊喜并自豪,也让我深思:外企携巨大的资源优势,并且往往有“十年内不赚钱”的中国战略,中国本土企业凭什么竞争力强于外企?我胸中只有一个答
案:中国的市场环境迥异于西方国家,中国本土企业有更强的市场适应性。这给我们很大启示:规模和资源远不如外企的中国本土企业,依赖对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就取得了强于外企的竞争力,可见,适应能力就是企业的生存能力。
康师傅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过程已经是公众信息,本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再次梳理一遍,就是想理清在每次环境发生质变的转折关头,康师傅是否把握了营销的主流方向,是否对环境有高度适应性。
逼近持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
对任何企业做这样的判断都要冒极大的风险,即使对GE也是如此,更何况康师傅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希望通过对持续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企业的研究,发现他们从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走向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的基因,而不是经验。我认为,在企业永续经营方面,康师傅确实是一个杰出的范例。
第一,康师傅是适应市场变化程度极高的企业,几乎每次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康师傅都率先做出反应。康师傅在营销变革期的市场动作,几乎已经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风向标。
第二,康师傅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地进行了品牌延伸,拓宽了业务层面,显示它在核心产业饱和时向其他产业延伸的能力极强,因为永续经营的企业绝不会随着产业的饱和而停止增长,更不会随着产业的消亡而消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