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康师傅兄弟创业启示           ★★★
康师傅兄弟创业启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应用技术 >> 成功训练 >> 成功者故事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5 15:41:30
 
 

 康师傅第一战为什么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

  产品突破、广告突破,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企业的典型操作模式,也是营销的主流方向。康师傅进入方便面行业,一开始就把握了主流方向。

  当时内地的方便面市场呈现两极化:一极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但质量很差;另一极是进口面,质量很好,但价格贵,五六元钱一碗,普通大陆人根本消费不起。看到这种市场情况,魏应行想:如果有一种方便面物美价廉,一定很有市场。于是决定生产这种方便面,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

  名称起好了,产品档次也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确定口味了。怎样开发符合内地人口味的方便面呢?康师傅经过上万次的口味测试和调查发现:内地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较偏爱牛肉,于是决定把“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考虑到内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后把售价定在1.98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也全面铺开。1992年,当国内企业还没有很强的广告意识,康师傅的年广告支出就达到了3000万元。当时大陆的电视广告费用相当便宜,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插播广告只需500元人民币。为了将一句“好味道是吃出来的”的广告词铺满大江南北,康师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每年的广告投入从不低于1亿元。康师傅认为“广告就像朋友,你不打招呼,人家就把你淡忘了”。

  包装漂亮、广告凶猛的康师傅一经推出便立即打响,并掀起一阵抢购狂潮。康师傅公司门口甚至一度出现批发商排长队、一麻袋一麻袋订货的罕见场面。在市场的推动下,康师傅的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在几经失败之后,魏应行终于第一次尝到了投资内地的甜头。

  康师傅第二战为什么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

  1997年,亚洲金融危

机后,中国从缺短经济快速过渡到过剩经济。市场突变,几乎让所有的企业慌了手脚。这是考验企业适应能力的最好时机,因为只有在“逆境”顽强生存下去的企业才具备永续经营的资格。康师傅在此时做了一个重大决策,果断地砍掉省级“大户”,市场重心下移至地市,以地市为营销的起点,受控经销商设到县。康师傅是第一批做出市场重心下移决策的企业,而第一批企业都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传统“大户”要砍掉,地市级市场网络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如果出现衔接问题,企业就可能崩盘。

  市场重心下沉,砍掉大户。这是1997年后的主流营销方向,康师傅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再次把握了营销的方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