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心理 - 大学生
    发表日期:2013年8月9日 编辑:shphao 有353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结合现有调查报告及辅导员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 学生个人因素

当今大学生多是 90 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这在客观上造成父母长辈对孩子比较溺爱,使得 90 后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浓厚。平时学业繁重,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手能力差。进入大学后,他们面临全新的环境,需要自立自强地独立生活。在家是“皇帝”,到了大学却受到多方约束,要与同样富有个性的同学学会友好相处,这些都让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其在进入大学新环境后面临的困难比其他同学更多。饮食习惯、民族风俗、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运用现代化技术能力等与内地同学均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少数民族学生摆正心态积极适应新环境。然而由于社会阅历不足、生活经验短缺,使得大学生在遇到新环境新困难新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懂得通过理性的途径和方法摆脱现状,自我意识较强、易碰壁,进而丧失信心,怀疑自我,抵触、消极、逃避等心理由此而生。

( )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在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中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我校每学年采用 CSPA -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在校生进行两次心理健康测评,并根据测评数据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需重点关注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心理辅导了解到,受家庭因素困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我院 2011 级需重点关注学生总数的 36 6%。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导致在学生升学问题上往往采用高压政策,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在孩子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任务已转移给学校,将原本以督促成绩为中心转移到以满足物质供给为主,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子女身心成长、学业等问题不够关注。一部分家长则继续严苛地要求孩子,大事小事一手包办,忽略对孩子自身需求的重视,导致子女逆反心理严重,对外界的管束有很强的抵触情绪。部分需重点关注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不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学生性格内向、多疑,比较孤僻,不善交流,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存在欠缺。根据我校今年测评结果显示,因家庭经济困难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存在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20. 5% ,这部分学生往往抱有自卑心理、抑郁,心理负担过重,对贫困生建档、评奖评优等有较重的得失心,比较偏执。

( )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个人完善品格的重要场所。现代大学不仅肩负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之重任,更要注重对大学生个人品格的塑造。但从我校现有情况来看,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心理健康等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咨询老师也往往由辅导员兼任。由于我校专职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比例悬殊,从客观上导致辅导员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予以关注,使得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及时引起辅导员的注意并及时得到疏导。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欠专业性也可能导致其在解决问题上效果不佳。对于一些特殊学校( 比如师范类、女子类、理工类) 而言,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是引起学生性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院由于专业限制,采矿专业无一女生,对学生的这类心理问题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 ) 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这种社会大环境迫使学生顿感压力倍增。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又易于造成其对毕业的恐慌和焦虑,进而开始逃避现实。同时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多元文化、多重价值观也在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反面的内容。社会经验欠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不免会丧失理智的判断,从而被骗或者走上歧途。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快速就业、发财致富的渲染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些学生便怀揣自我创业积累财富的梦想而被骗入传销组织。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