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实质概括起来说,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在健全的脑机能条件下,人们发生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复杂的,究其实质是主客观的激烈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引起心理问题。例如,在“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中,若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同样能力水平的同学遇到同样难度的学习困难,能认识自己能力水平与解决学习困难所需能力差距,并努力克服困难的同学,比看不到自己差距,急于求成的同学,学习焦虑程度低。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发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在遇到同样的心理冲突或面对同样的困境时,有的同学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同学则不会。在同样的情况下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面对“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冲突,有的同学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同学则不会。而在这个冲突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个体间客观上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其心理问题发生的个体差异情况是异常复杂的。而在健全的脑机能条件下,人们发生心理问题其实质是主客观的激烈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个体差异十分突出地表现在:忽视客观、专一主观的学生,不能较好处理主客观矛盾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坚持主客观统一,能较好处理主客观矛盾的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得较少。
忽视客观、专一主观的学生,如性格内向不愿交往的同学,不顾客观实际过分追求完美的同学,以个人为中心不与国家、社会、集体形成责任关系的同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关注自己,不注重客观实际,自我中心,不能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这类人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不能较好处理主客观矛盾的学生,如偏激不善于全面的辨证的看问题的同学,适应环境能力差的同学,自我调适能力欠缺的同学,意志薄弱的同学,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能较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学生,如理想信念坚定的同学、善于全面的辨证的看问题的同学、事实求是抱着平常心的同学、环境适应能力强、人际交往合理的同学、责任感事业心强、意志坚强的同学、自我调适能力强的同学,他们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他人,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了与社会相符合的理想,尊重他人,对自己的要求既根据社会的需要,又符合个人的实际,较好的处理了主客观矛盾,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较少出现心理问题。
认真研究并掌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个体差异,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这些差异,既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选择相应的心理调适策略和方式,也有利于教育者发现同学们心理的优势和缺陷,依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