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有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价格、成瘾、撤药时可能产生的反跳现象及可抑制呼吸、使记忆力减退等。对于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高校,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以访谈形式为主,因而非药物治疗为其主要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致力于治疗导致失眠的长期性因素,这些方法寻求改变非适应性的睡眠习惯,减少自主的或认知上的唤醒,改变关于睡眠的不良的信念和态度,如对睡眠不切实际的期待、过分夸大失眠的后果等;常采取与失眠症患者应对失眠的相反的行为,失眠后许多人都会采取早睡、迟起、补眠等方式以尽量减少失眠带来的不适,而认知行为疗法则倡导:无论是否失眠,都要定时起床;困了才上床睡觉;15-20分钟都无法入睡时就起床,直到困倦了再上床;杜绝白天补眠等。
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要求失眠患者保持正常的睡眠模式,让患者把自己失眠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来加以积极面对、充分接受、反复体验、不断纠正,从而减轻乃至打破病态的恶性循环,最终达到心身康复。通过森田疗法的治疗,能够教会患者一种操作容易、实用性强的心理应付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睡眠保健(sleep hygiene)为形成良好的睡眠提供有关睡眠习惯、避免的食物以及生活方式的教育资料,其内容主要包括:差睡眠的后果;固定睡眠/觉醒时间表;睡前避免的食物,如咖啡因;合理运动;良好的睡眠环境等。其它:众多的研究者,在其各自的研究领域发现,音乐疗法、光疗、体育锻炼、放松训练、催眠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等对改善睡眠质量都有效果。
以往的研究表明,睡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自编问卷,研究者发现了睡眠对健康的危害,但由于问卷不统一,导致睡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健康以及影响健康的哪些方面的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同时,对于睡眠问题的心理干预大多还局限于某种疗法的效果分析,缺乏心理疗法综合运用的效果分析以及催眠作为媒介的干预效果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