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11年8月26日 编辑:shphao 有805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

曲解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语用策略是指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在准确、全面地理解说话人意义的基础上为了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或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理解说话人意义的言语理解现象是人们在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交际策略。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自然语言是一个明示- 推理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示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比如话语) 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对话语明说部分的理解和隐含意义的理解都需要进行推理。即使是最明说的信息一些语境化的推理也是必须的。由此可见是听话人的推理最终决定他对说话人意义的理解单一的话语因素并不足以构成曲解的根源因此我们认为导致曲解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说话人的话语一是听话人的心理。说话人的话语根源主要表现为话语意义的不确定和含糊听话人的心理根源是指影响听话人调用语境假设的某些特定心理主要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的交际需求有关。说话人的话语为听话人提供了曲解的可能听话人的心理促成了曲解的实现。二者缺一不可一旦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曲解就有可能发生。

由说话人话语引起的曲解我们认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听话人故意违背常识或跳脱语境是由听话人的心理决定的因此接下来我们重点谈一谈听话人的心理根源。关联理论所说的语境指语境假设它是认知的和心理的说话人意义由明说话语和说话人设想的语境假设配合而成; 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说话语再调出自己的语境假设完成对说话人意义的确解。该过程无法保证说话人意义不走样的部分就是双方语境假设的不一致在听话人一方来说决定其把话语意义理解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关联原则下寻找的假设出乎说话人的意料。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导致听话人曲解的心理根源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是什么心理现象影响听话人做出曲解的选择。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在解释含意的产生及识辨的时候提出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交际是在合作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听话人一方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推导出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关联理论认为话语本身和语境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使人们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合理的推论从而对话语做出正确的反应。语言顺应理论认为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类: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听话人之所以曲解说话人话语在其心理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由于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以及双方所处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等原因在多个可能的语境假设当中选择出乎说话人意料的语境假设或者创造出说话人所设想的语境假设中根本不存在的语境假设等等。

根据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人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心理个体心理同社会心理分不开。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只是撇开社会生活对心理的影响着重从人的生理活动尤其是神经活动与心理的关系研究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性。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却不可以撇开社会生活条件去研究心理现象相反地它必须把社会生活条件作为物质基础这样才能研究某种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的变化发展规律。据此我们把听话人曲解的心理根源归纳为两类普通心理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

普通心理根源

宗世海( 2000) 援引徐盛恒( 1996) Levinson 的常规关系学说的补充发挥提出常规心理一说认为 常规关系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种种关系以及人们对这些关系的认识; 常规心理仅指在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根据常规关系而做理解的倾向性或习惯。在他的研究中他把常规心理看成普通心理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理解话语时的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是一种普通心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这里的 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等同于常规关系或常规心理统一视为普通心理。一般来说以常规、惯例理解话语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但有时由于说话双方所处的语境多种多样听话人如果按照逻辑常规推论得出的结论会有损自己的面子、尊严因而利用语境假设的多样性曲解说话人话语避免尴尬维护面子从听话人心理分析这属于普通心理。这种为了要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而在言语交际中违背话语理解的一般习惯或心理倾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 违背普通心理曲解某些有毛病的话或特殊说法有毛病的话! 指不合法的、不合习惯的话; 特殊说法!指说话人特有的或少见的说法Yus所说的 词语的个人用法或 个人习语。对于这样的话语听话人很容易挑出其中的毛病进行曲解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1 􀀁 ( 某人请客人吃饭邀好友作陪但有一位客人却迟迟没有露面主人等得心焦)

主人: 该来的还没来!

朋友( 戏谑地) : 那我们是不是该走了主人: 哎呀该打怎么说出这种话来了

显然这里主人的话语 该来的还不来是在抱怨迟到的客人但在其他人听来他的话是不合适的朋友意识到主人话语当中的不妥马上替主人圆场故意曲解主人的话语让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以便弥补。

2. 违背普通心理曲解词语或话语的特定知识或信念有些词语或话语具有其特定的含义但也可以被语言使用者曲解。

2 􀀁 ( 一位汽车司机因以一百公里的时速行驶而被警察拦住罚款)

司机: 请问按多大速度行车应该罚款?

警察: 凡车速超过一小时八十公里都该罚款

司机: 可我刚刚开车半小时行程也不过五十公里

司机故意把时速这一特定的概念进行曲解企图借此获得幽默效果逃避或减轻处罚。但在这里幽默应是向对方表达愿意认错和受罚的诚恳态度而不是给人强词夺理、耍贫嘴的信息这样反而会达不到交际目的。以上所述说明在现实的言语理解中已有的语言规范、语用规则等都处于变动之中都可以随交际双方的心理而转移。

社会心理根源

何自然( 1988) 在谈到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说过:

如果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间接的#言外之力􀀂 ( 用意) 与听话人所理解的不一致那很可能是话语中共知的语言信息不足或语境含糊引起的。有时说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等方面的差异或说话人出自礼貌言不由衷也会产生上述的说话人用意和听话人理解不一致的情形。这一见解虽然是针对误解而谈但对于我们分析曲解形成的根源时同样有用。赵毅( 1995) 、蒋晓莉( 1996) 等也在分析误解形成的根源时谈到社会理解心理或社会心理根源但论述都比较简略宗世海( 2000) 在他们的基础上对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研究曲解形成的心理根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个体生活在如下的社会生活条件并受其影响和塑造: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经济状况、风俗和民俗、民族、职业、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农村和城市、社会团体、两性集体等从而使个体不断地接受社会化。这一定义告诉我们社会心理的主体是个体或若干个体其产生的来源和动力是各种社会生活条件这就使我们在认识社会心理时有一个范围和依据不至于把一切人的一切心理都当成社会心理也不会把社会生活条件当成社会心理。据此我们可以把 社会心理! 重新定义为 指个人或群体因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和拥有的心理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因素如: 政治法律制度、民族、信仰与价值观、社会地位、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

在言语交际中导致人们曲解的社会心理根源主要是个体在社会因素作用下的心理特别是那些由社会地位因素导致的心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84]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61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63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05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54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