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上网成瘾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成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其结果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说教而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
2.重治疗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
由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致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的了解。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3.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按国际标准,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而在北京28 所高校中,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3∶5000,其中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实际比例是1∶5000。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不足100 人,而在校学生100 余万人,两者比例1∶10000。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碍。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建设,吸收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常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如入学适应问题:告别中学时代,进入“象牙塔”,大学展现给大学生的是一个全新面貌的生活。自我的不断觉醒、所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的变异必将给每个大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交往方面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这都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茫然、苦闷、焦虑、心理压力大、失落和孤独感等不良情绪的应激反应。
2.因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恐惧感
如人际关系失调问题:现今,大学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然而由于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因交际能力的孱弱,一旦受挫便会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情绪表现。
3.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如自我意识和挫折适应问题: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便因缺失或不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对自身的优缺点和实际情况认识不足,再加之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上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很少经受过挫折锻炼,故一旦出现大学生活与梦想的落差、自己与同学在学习、生活上的差异和面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时,便无法摆脱而产生颓糜、偏执、逃避、自闭等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1.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上高校党政工作议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尤其出现的恋爱及性际交往失调问题的大学生,更要注重引导,不再用“一刀切”和“杀鸡敬猴”的传统解决手段。
(2)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必要条件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主要包括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师资队伍,配置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如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电脑硬软件、心理治疗仪等设施。
(3) 落实责任、建立防控机制。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部要经常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建立起严密的防范监控机制,特别是关注恋爱学生、贫困学生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等。
2.开辟心理网站
网络以其新颖、灵活、及时、快速、自主、自助、平等、双向、虚拟、隐蔽等特点和优势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咨询人员可定时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学校领导可开辟网上接待日,还可设立网上信箱,从网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应当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渗透就业心理方面的内容,这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就业。
4.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但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尚不稳定,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识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高校要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的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和不良行为,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心理咨询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帮助模式之一,这说明现存的专业咨询机构可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心理问题。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不能等待问题的出现;应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为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
6.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构建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系统
在学校建立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配置。
总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