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心理呢?本文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大学生有少部分大学生却产生了令人惋惜的厌学现象。现对大学生厌学的原因的作出心理分析。
我们所说的厌学是校园里一种厌恶学习的行为及其所形成的风气。厌学从根本上说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从其发生与表现看,厌学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对所介绍知识的排斥感及由此引起的学生行为上的懒惰表现。厌学是学习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它是学生勤奋学习的腐蚀剂和阻力,它能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情绪压抑、意志消沉。有一项研究发现,在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上,情绪方面的原因占到了55% ,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心理紧张感的不均衡性
这种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紧张感的解除。部分大学生在高中时代是学校的佼佼者,他们刻苦努力的学习通过高考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进入学校以后,开始松懈,不想像高中时候刻苦学习,思想上放松了学习,“60分万岁”的影响比较大。心理学紧张系统理论认为:人的任何一种目的性行为,必起源于一种需求,在需求的压力下将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达到目的后,需求得以满足,紧张的心理系统得以解除;反之,这种紧张系统将继续存在,并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另一个方面是紧张感加剧。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学校或是周边的环境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想通过努力的学习来改变现状,这样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给自己的压力过大,长时间的高压学习,考试的逼迫,给自己制定繁重的学习负担,结果造成大学生身心疲惫,考试综合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还有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较吃力,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甚至感到焦虑、出现惧怕考试、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等明显的考试综合症,进而发展成严重的厌学症。由此,这两者心理紧张感的不均衡性使得大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学习的压力,不能正常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从而产生厌学、没兴趣等一种状况。
2 学习动机的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心理动力,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十分明确。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大学生社会性行为模式。许多学生,总是抱怨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尤其对专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突出;还有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对大学生的角色、大学环境、大学教学和大学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做出了超现实的理想设计。面对社会的状况和家长的期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得模糊混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在这种模糊的状态下,对学习不冷不热,久而久之产生了习惯于这样的状态,不想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
3 自我调整能力低下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接近定型阶段,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部分大学生在自傲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自卑感。由于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理想憧憬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茫然,对自我成才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不足,加之个别学生起点低,素质差,对理解人生价值和社会需求的统一有偏差,形成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一受鼓舞大为振奋,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惆怅多时。在情感上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得到极大发展,一旦自尊受到伤害会出现争执、顶撞、情感文饰甚至自卑,情感世界动荡、复杂而微妙,经常处于自身矛盾中。大学生的心理调整机制不健全,缺乏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容易使自我意识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丧失改变自我地位的信心,久而久之出现消极忍让、一蹶不振等现象,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自信失去信心,不想学习。
4 意志薄弱 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年龄多在16 - 22岁之间,他们好动、好奇、好玩。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脱离了家长与中学教师家长式的严格管理,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动和社会各种文化的诱惑,许多学生无所适从,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坐不下来,学不进去。学校周边的餐饮、娱乐厅、台球、录像厅、网吧、KTV等设施吸引了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沉迷于玩耍,乐不思蜀,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荒废了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