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心理 - 大学生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3日 编辑:shphao 有415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探讨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探讨

现代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圈”。各种校园活动与社会接轨,琳琅满目,有时候学生难免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校园里“消费膨胀”现象日趋严重,对于“无薪”的大学生来讲负担很重,有时加之虚荣心作怪,心情自然烦乱;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因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的恋爱现象自然不可避免,恋爱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单相思⋯‘三角恋⋯‘连环恋”等偏离正轨的现象,因而会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甚至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情;就业压力的加大,使他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再有突如其来的变故、家庭生活、学习等也会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因此他们的心理时不时会“超负荷”。体育专业大学生当然也会受这些心理因素影响,除此之外,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如易情绪化、比较激进、理论课技术课学习的不协调导致的迷茫等,他们的心理状态更趋于“边缘化”。适时、适当地采取干预措施,才能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向良性发展。因此,有针对胜地建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

建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重要性

1.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意义深远。中华民族自古“以人为本”思想深厚。“人贵论”“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等古代哲学思想影响至今。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就提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将其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价值需要,逐级实现,形成一个“金字塔”。这就好比人生的“个体发展链”,

环环相扣。要想使这个链条良性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不要让学生感到有“缺失感”。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可以“有的放矢”地满足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需要,让其保持良好心态至习惯化。这本身就体现“人文关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己对社会都有益处。孔子对教育作用的理论概括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50%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据有关资料表明:虽然体育专业学生中70%以上的学生基本具备现代心理健康观念,但大约30%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约2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与品行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无必然联系;20%的学生认为孤僻、攻击和违纪行为与心理因素无关;约3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是大脑思维有问题,神经不正常;不到10%的学生愿意找心理健康的人员和辅导教师沟通心理问题,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也有研究显示,体育专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为19.23%,男生为19.58%,女生为18.89%,无论是从心理健康的现状还是认识来说,都说明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疏导工作应引起重视。

2.从体育专业教育角度可以做到“有规有矩”。心理健康档案是对学生个体心理生活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的较全面的记录,教师通过浏览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迅速地了解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因材施教,不仅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缩短心理距离,提高工作效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一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应该倡导和鼓励的。笔者担任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心理方面的教育,效果显著。为使心理和教学协调发展,采用量表法(西安体育学院陈耕春教授编制的(SCL一45症状自评量表》;日本心理学家桥本公雄的(SCL一6应激测验量表》)和访谈法对上饶师05级体育专业本科207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应激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即大一和大四心理应激高,大二和大三心理应激低。同样心理健康测试也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敌对5个因子方面重现这种趋势。这符合大学阶段学生发展规律。因为大一学生面临新环境,各方面要学会适应,转换角色慢,而大四学生面临就业以及爱情抉择等。因此抓好大和大四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尤其重要。体育专业有特殊之处就是学习过程中既要修内堂理论课又要修外堂技术课,由于现在的上课模式比较传统,内外堂教学脱节,学生感觉外堂一节课下来就能掌握某个技术,所以有成就需要的满足,而内堂课乏味枯燥的知识和授课模式,让他们感觉学而无获,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其理论知识无用的思想滋生,导致大部分学生普遍喜欢上外堂课,不喜欢上内堂课。不正确的心理定式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时间一长各种心理问题就会产生,影响其正常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讲,不断针对体育专业特点,并在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适时开展教育十分必要。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原则

1.分层管理原则。分层管理原则是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组织保管,并按年级、专业、学号分门别类存放,由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以备查用。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要客观真实,观察要细心,记录总结要有依据,不能妄加推断。

3.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要建立信息责任制度,不能将采集的信息任意泄露,做到“信息道德”。

4.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是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做到信息收集和记录整理相协调;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档案小组相协调,以保证健康档案建设的质量。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程序

首先,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第一,定期运用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摸底”。目前,了解人的心理状况的重要方法就是心理测验量表法。要想准确地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选择和使用很重要,要考虑量表的信度、效度、常模以及施测过程中无关变量的影响等。我们可以选择经专家验证并多次使用的一些量表,如:<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现实性一幻想性测验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等。第二,开展休闲拓展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自然观察。休闲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根据体育专业不同的年级层次采用相应的拓展训练项目,然后在这期间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这是很好的一种了解学生心理情况的方法,优点就是自然状态下的知、育结合。第三,要建立、健全体育专业大学生“信访”制度,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折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可以以体育心理学专业老师牵头,各班主要干部为成员,成立个信访小组,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汇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对收集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状况信息记录、整理进行“备案”。对通过测量或观察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归档。

四、建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

1.建立体育专业大学生电子“花名册”。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基本信息很重要,这些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民族、户口性质、家庭完整情况、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个人爱好及信念等基本情况。对这些基本信息予以采集建立电子备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专门管理,并对信息情况的变更及时修正,随时了解学生新情况,做到密而不漏。

2.鼓励体育专业大学生写“心理笔记”。学生自我感受很重要,因此动员和调动学生将其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心理状况记录下来,对于自己及时、准确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适时地加以调整,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积极的行为大有裨益。记录过程中要做到记录总结个人一周、一月甚至一年当中心理状态的变化及规律,将心理日记定期上报辅导员或班主任,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定期汇总备案,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记录。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建立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良好的信任。

3.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个“双边”活动,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体育专业学生面临的不同的心理问题。为建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供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跟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然后因势利导;咨询可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如观看心理专题片、听心理健康讲座、参加心理宣传教育活动等,以达到一种综合心理教育的目的。

4.健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应做到个人自我感受和心理专门机构测查相结合;做到测查和记录相结合;做到档案建立和教育相结合;做到学生与心理教育机构及时沟通;形成专人管理负责制,对心理将档案管理不善者层层追究责任,做到档案管理的规范、有条不紊。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应“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高校教育只一味拘泥于传统势必跟不上时代潮流,当然也就造就不出优秀人才,只能像美俄卫星太空相撞一样给人类留下“隐患”。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举足轻重。造就全面健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机构思考的问题。高校教育机构应搞“质量工程”,而非“数量工程”;应重视“民生工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寓意深刻。体育专业大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心理,才能有健康的行为,才能适应社会。建立健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3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3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2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1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1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