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儿童 - 留守儿童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1日 编辑:shphao 有2721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不少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存在的。本文介绍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并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 留守儿童处于高焦虑水平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帮助儿童形成最初的立场观点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进而构成其人格的雏形亲子关系缺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深刻也是多方面的,有研究发现, 儿童与父母分离会引起儿童的焦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焦虑水平上高于普通儿童刘正奎等(2007)对取自重庆贵州两地乡镇667 名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进行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明显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而两者在特质焦虑上差异不显著;父母离开时,儿童的年龄越小,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越高;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次,比如一周和一个月联系一次在特质焦虑水平上差异显著

2 留守儿童存在孤独委屈敏感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

刘霞等人通过质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指出父母外出打工给留守儿童塑造了一个特有的精神世界,每个孩子对自己父母的外出都有特定的情绪体验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很难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无法及时对子女表达关爱,这种沟通和交流的缺乏造成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让儿童慢慢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比较孤单敏感自卑另外,由于农村的生活现状,代理监护人平时需要做大量的农活,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需求关注不够,这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与其他孩子有差别,当遇到事情或看到其他同学得到父母的关心照顾时,很容易产生委屈难过缺乏依靠的感受,并表现出对目前和未来生活的担忧

3 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交往问题

留守儿童最为典型的是亲情梦的缺失,在他们的生活中一方面存在着孤独与郁闷, 担忧与失眠,并且表现为放任与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又经常受欺负或攻击其他同学,面临同伴交往问题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严重;同时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年级越低受到的影响越大,有研究表明四年级留守儿童显著地在各个交往特征上受到最严重的影响;留守儿童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护

4 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启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人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同时由于老人的溺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学校里,他们常常表现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我认知不成熟留守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本身就缺少情感支持和关爱还是由于生活环境造成的留守儿童没有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探究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影响其孤独感

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还可以减少一些外向性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打架逃学等违纪行为以及吸烟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尤其对于那些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儿童,社会支持更是一个重要的应对资源,既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增强其应对不良环境的心理能力,也可以直接缓冲外在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对心理和行为适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初中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低于对照组儿童,主观支持对初中留守儿童的违法行为欺骗行为和违纪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较高社会支持水平下的初中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比较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初中留守儿童相对较少刘霞等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CLS)对小学留守儿童和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 但在陪伴维度上老师的支持高于父母;与对照组儿童和仅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感受到来自母亲的陪伴支持较少;小学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以及父母的工具性支持和肯定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响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由于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同因而其感受的孤独水平不同

2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而改变,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我国心理学者陈会昌研究了1-10 岁儿童的父母的教养观念,认为父母教养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庭养育观,父母关于儿童的性别个性及其将来的职业的观点,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他研究了家长养育观念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父母家庭教养观念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和孩子的社交能力兼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家长对孩子独立性礼貌及整洁等个性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相关我国学者刘金花将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与分歧型;有关学者对于家庭教养方式和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研究都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黄艳苹随机抽取了江西省的6 所农村中学和4 所农村小学,使用MHT EMBU 及自编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表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调查,考察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问题及二者的关系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情况最差的是同辈看护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它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心理焦虑总分只是稍低于留守儿童总体;并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存在着性别年级独生与否住宿与否以及父母打工年数的差异;不同看护类型的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差异总的来说,非留守儿童积极性的教养方式(如父亲温暖母亲温暖等) 得分要高于留守儿童和曾留守的儿童,而在很多消极性的教养方式如父亲惩罚干涉,母亲干涉惩罚等等上,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的得分又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焦虑的影响受儿童的看护类型而定,父母和看护人的一些积极性的抚养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比如情感温暖或者支持温暖等,但是一些消极的比如拒绝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负面的影响

3 留守儿童的早期经验影响其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成人的人格特征由婴儿时期的各种经验决定, 人格形成可以追溯到儿童的早期经验,而早期经验里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因而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早期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3]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在儿童早期就离开,必然会导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早期亲子关系的缺失亲子关系的缺失自然地会使儿童处于紧张不安全的状态之中,这种婴儿期的经验将进一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从而影响这些早期就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各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应该全面地进行,把其作为一个多水平的有机体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应共同负起责任,对儿童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研究具体分为三个层面:(1)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的分析父母打工情况打工地域回家频率监护类型学习或生活中的求助对象及对父母打工态度的分析等客观情况(2)留守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生活能力问题等现实情况(3)针对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培养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长远发展情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总的目标是为教育者提供某些干预措施服务的,同时为国家和政府制定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是我国未成年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并且数量较多,但是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生态学的考虑,选取心理学的角度,在以后的研究中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关于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留守儿童的父母是一方还是双方不在儿童身边,是多长时间不在身边,父母不在身边期间是否有其他方式联系,联系频率的高低等这些因素很少考虑再者,留守儿童是否有其他抚养人,是隔代教养还是亲朋监护或是独自留守抑或和兄弟姐妹一块生活及其人数等这些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第三,留守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本身缺少情感支持关爱还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据研究大多数父母外出工作是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这些也是应该考虑的控制变量第四,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引起的还是由于其生活环境造成的,比如当地的教育情况同伴关系老师对其关心程度,应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影响第五,目前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应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地观察案例调查等多种方法来收集资料,通过理论和实践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研究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最后,除了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的留守儿童也应该成为关注点,目前国内研究比较少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27]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0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6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82]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2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