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是多方面的,如学习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恋爱中的、职业选择上的冲突。尤其是大学新生和毕业生,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冲突。这里主要想谈一谈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
(1)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中学阶段,学生都会有一个具体目标:考大学。随着“上大学”这个直接目标的体、实在、确定的目标实现,他们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由于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确立目标时会产生许多心理冲突。首先,“理想的大学”同“现实的大学”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目标失落感。在中学生心目中,大学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殿堂,刚入大学时也十分兴奋、愉快。但兴奋和激动之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原来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无限循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冲突。其次,大学培养目标的“高”与“空”使新生对目标难以把握,表现出困惑和迷茫。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可新生却感觉目标的内容比较空洞,目标的阶段性也不明确,他们很难按照目标来设计和规划自己。不少新生甚至受某些老生的影响,相信“六十分万岁”的口号,认为及格就万事大吉。
(2)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冲突。大学生是高考竞争中的胜利者,他们是带着优越感和自豪感踏人大学校园的,但很快他们又发现,在强手如林又需要较好自理能力的新环境中自己的优势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法面对挫折的自卑感。
(3)独立感与依赖感的冲突。告别了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监督、约束,步入较为自由、开放、轻松的新环境,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过去形成的依赖感一时还很难以摆脱,面对新的环境,大学生常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4)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冲突。青年人的交往动机和需要都很强烈,尤其是大学新生,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更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希望有一个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集体,希望拥有真诚的友谊,从而能满足归属感,得到朋友和集体的理解、承认和支持。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能力,又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再加之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某种心理上的敏感、谨慎、戒备,以致形成闭锁心理,于是不少新生出现“怀旧感”,有心事不向大学同学倾诉,而是写信给中学时的老同学。
(5)轻松感与被动感的冲突。在高考压力下走出来的大学生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思想上也就容易产生放松情绪,想喘口气,但这种放松会带来学习上的被动,加上大学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些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状态。面对老师“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的讲课,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书籍,感到无从下手;上课笔记记不好,抓不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图书馆里的书不知该读哪些好;考试前也不知到底如何复习。大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给他们造成大学课程比较轻松的错觉,这种轻松感同现实中所体验到的被动感和压力感给大学生们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
(6)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大学生的理想我一般都比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很高,另一方面也与他们自己优越的地位有关。而现实中的社会认同是不以自己的设计为转移的,当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