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有:
(一)心理发展变化所造成的失衡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而青年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还不够稳定,当面临一系列生理、社会的适应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便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乐群与闭锁的冲突等。这些冲突与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入学前为了考上大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当代的大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耐受力,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方面的挫折会使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轻生自杀。
(二)环境压力的加大和外部不良生活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社会变革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冲击和震荡是巨大的,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们产生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东西方 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悬殊,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了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感、不稳定感。人际关系的淡薄加深了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选择机会的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使人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面对变动加剧、纷繁复杂的环境,许多大学生感到紧张、困惑、迷惘、不安。此外,改革开放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性观念也随之渗透进我国,社会上还存在着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阴暗面,这些问题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失误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们在教育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着种种失误。例如,过度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片面强调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重视生理平衡而忽视心理稳定和社会成熟。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优化,没有形成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的机制,导致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脆弱。此时,如果有相应的环境刺激的诱发,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然而,大学时期仍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心理仍处在成长与变化之中。只要我们思想上能充分重视,采取得力的措施,就可以改变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现状,大幅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