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大学生的健康与学习的影响
(一)情绪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的学习活动不仅受认知影响,也受情绪影响。 情绪既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降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这一点已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所证实。
1、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研究表明,各种学习活动有一个最佳的情绪活动水平。较低的激动水平有助于学习较难的代数问题;中等的激动水平,有利于训练基本的算术技能;较高的激动水平,有利于学习简单的操作操作与激动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随操作的难易与激动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心理学上称之为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2、焦虑与学习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焦虑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由倒U形表示,无动于衷或过分焦虑都不能产生高的学习效率,而适中水平的焦虑,最有利于学习。
3、心境与学习
心境又称心情,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乐观的心境能够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使人丧失信心,降低学习效率。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一致,被试回忆或再认的成绩最好,因为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在回忆或再认时可以成为信息检索的有效线索。这种现象称为“心境状态依赖性效应”
(二) 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如快乐、满意等,既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保证,也是促进生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保持身心平衡,使人精神振奋,激活神经系统,使之兴奋和协调,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平衡,还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反之,不良的情绪如恐惧、忧郁、过度兴奋等,若得不到及时调适或宣泄,就会削弱人的生理抵抗力,引起生理疾病。《黄帝内经》中对于这一点有过详细的论述:“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又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总的说来是紧张的。如果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竞争性的环境,或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十有八九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大学生中常见的一些疾病,如紧张性头痛、神经衰弱、心律不齐、哮喘、神经性皮炎、十二指肠溃疡、月经不调等,都与情绪变化有关。
(三)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反应
埃普斯顿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对大学生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例如某事件如果使大学生体验到高兴、亲切、安全、平静等积极的情绪,这时大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的、主动的,其社会兴趣、对新经验的开放和接受的程度、对周围人的尊重与理解、对价值和长远目标的献身精神等,都有明显的增强。相反,如果某事件使大学生体验到的是痛苦、愤怒、紧张或受到威胁等消极情绪,这时,一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将会发生消极的变化,表现为社会兴趣下降,反社会行为增加,对新经验持审慎甚至闭锁的态度;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在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坚强,表现出更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意志。
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情绪,都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关键在于,教育者在学生发生情绪时要因势利导,使情绪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强化或推动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