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心理 - 大学生
    发表日期:2010年9月23日 编辑:shphao 有415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

从总体上说,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较高,但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形成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种种障碍,以致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主要有下述几种。

(一)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自我接受是指自己认可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长处和短处都能客观评价、坦然接受,不会过多地抱怨和谴责自己。对自我的接受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过度自我接受就是自我扩张。他们高估自我,对自己的肯定评价往往过高。这种人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甚至把缺点也视为长处,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吹毛求疵。他们人际交往的模式是“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过度自我接受的人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以为是,不易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过高评价自我,滋生骄傲,对自己易提出过高要求,因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义务而导致失败。自我拒绝是指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过度自我拒绝表现为严重的经常的多方面的自我否定事实上,许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拒绝,这可以促使他们不断修正自己,趋于完善,但过度自我拒绝则是由严重低估自我引起的,他们人际交往的模式一般是“我不好,你好”、“我不过度自我拒绝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或夸大行,你行”。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 什么都不如他人,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能由自我否定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过度自我拒绝,压抑人的积极性,限制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易引起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二)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独立感等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也是要求尊重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维护一定的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自我意识倾向。 多数大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好强、好胜、不甘落后。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取得进步。但过强的自尊心却和骄傲、自大等联系在一起。他们缺乏自我批评,而且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这样的人回避或否认自己的缺点,缺乏自知能力,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害。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它往往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在学习成绩、校内外活动、人际交往方面,通过竞争定胜负、争荣誉,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把能力、成绩、特长以及身体、容貌、家世、地位等所有条件进行比较,没有一个人会永远是胜利者。每个人在不同层面上都有自己的成败经验,己不如人的失败感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大学校园是人才济济之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曾有自卑的倾向和感受,亦很正常。 但有的同学过度自卑,斤斤计较于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结果因自卑而心虚胆怯,遇有挑战性场合即逃避退缩,或对自己所作所为过分夸张,其结果形成的是虚假的脆弱的和不健康的自我。

(三)自我中心和从众心

大学生们强烈地关注着自我,他们从自我的角度和自我的标准去认识、评价事物和他人,并采取行动,因而很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尊心)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扭曲的自我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他们往往以同学的导师或领袖身份出现,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处事总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因而他们不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不和谐,做事难以得到他人帮助,易遭挫折。与自我中心相反的另一现象是从众。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过强的从众心理实际上是依赖反应。有过强的从众心理的学生,缺乏主见和独立意向,自己不思考或懒 于思考,常常人云亦云或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结果导致自主性被阻碍,创造力受抑制。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任何事上独立,为所欲为,但个人应该主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求学、就业、交友、婚姻等方面,虽不能随心所欲支配一切来满足自己,但却有充分的能力去思考、分析、研究自己在困境中可行的道路,至少应该勇于独立思考,敢于独立 思考,不受他人影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四)过分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逆反心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独立意识日益明显。但是独立意识过头,便会矫枉过正。很多大学生把独立理解成“万事不求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其结果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只能自食苦果,活得沉重、痛苦。其实,独立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和不顾社会规范,而是指在感情和行为上对自己负全部的责任。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是独立的,他对自己负责,但决不排除接受他人的帮助。逆反心理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为了保护新发现的正在逐渐形成的但还比较脆弱的自找,抵抗和排除在他们看来压抑自己的那种外在力量,这是青年阶段心理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这个原因,青年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就逆反心理本身而言,它有双重性:一方面表明青年人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尽管有时其批判精神显得极不成熟);另一方面,不少人不能确切地把握反抗,表现出过分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过分的大学生对事物采取非理智的反应方式。 在外在要求的内容上,不评价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斥;在手段上,只是简单地拒绝和对抗,情绪成分大;在目的上,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对象多是家长、老师、社会宣传的观念和典型人物等外界权威,其结果是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或正确的经验,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偏离和障碍,是其心理还不成熟的表现,是由其身心发展和成长背景决定的年龄阶段的特征这些失误、偏离和障碍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大惊小怪,但是必须进行调整和控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育者和大学生本人才有可能去面对它,解决它,以达到大学生自我的真正统一和健康发展。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3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3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2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1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1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