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形成是指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把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本身的需要,转化为对待学习的一种积极态度,即从没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的形成既受制于学生的主观因素,也受制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1、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观因素
(1)年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世界观的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正确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发展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学龄初期的学生,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例如小学一、二年级时,学生的地位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学习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到了少年期,随着学习活动的发展,“在班级中取得地位”的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他们把好好学习看成是在同学中取得威信的条件。到了青年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富有社会性,他们把学习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将来的职业选择联系起来,这时,间接的远景性的学习动机与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都发展到了更高一级的水平,指向性更加明确,社会化更加广泛。
(2)志向水平。志向水平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自己设立的学习标准,并以此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成绩。志向水平是个人的主观估计,它可能高于个人的实际水平,也可能低于个人的实际水平。实验研究证明,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一个人的志向水平,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志向水平。学生的志向水平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形成。在一个班级里,优等生确立的学习目标较高;中等生处于班级的中间位置,往往安于现状;至于差生,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心,其志向水平偏低,而这种落后状态,又使他们较少或很少得到成功的经验,如此恶性循环,志向水平低就会成为差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差生的教育方法之一,就是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经验,提高他们的志向水平,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个人能力。个人能力是学习动机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先决条件。能力水平高,其学习动机往往也高;反之,能力水平低,其学习动机的强度也往往较弱。这也就是为什么运动能力强的大学生在体育竞赛方面的成就动机比一般学生要高,而科研能力强的大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动机比一般人要强的原因。所以,要提高学习动机,首先应培养其学习能力。
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客观因素
(1)家庭影响。国内外的研究证明,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和愿望。 温特保特姆曾采用谈话法询问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另一方面测验其子女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愿望。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的成就愿望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强。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愈高,子女的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也愈高。志向水平高的父母,往往鼓励子女探索新事物,尤其希望他们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相反,志向水平低的父母,喜欢子女围在自己的身边,限制他们的自由。因此,志向水平高的父母,其子女的志向水平也高;志向水平低的父母,其子女的志向水平也低。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原有的低级的学习动机得到完善和升华,使已经形成的正确动机更加巩固和深化。因此,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动机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以自身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巧妙地把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的一项调查结果正确而稳定的学习动机。王惠萍、杜庆君表明,大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显著地高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之外,社会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报纸、广播、电影、电视、文学等随时随地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远大而高尚的学习动机。最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虽有其共同的特点,但由于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且在智力、品德等方面都有差异,因而动机的形成与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者应该区别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