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动机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动机,这些动机是生来就有的,称为生理性动机,如饥、渴、睡眠、性等动机。第二类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有关的动机,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可称为社会性动机,如学习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社会性动机主要有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社会赞许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与合作。这种需要,促使人们结交朋友,密切感情,沟通信息,或隶属于某一团体并参加这一团体的活动。在交往动机的支配下,人们积极地进行交往活动,以满足交往需要。交往需要的满足,使人感到安全、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工作效率高。
伊丽沙白 费伦奇曾设计了一个令人十分愉快和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交往动机高的被试在完成简单任务时,比交往动机低的人做得好。在另一个实验里,费伦奇对交往动机高的人和成就动机高的人怎样选择伙伴一起工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交往动机高的人往往选择朋友作伙伴。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选择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作伙伴,这可能是因为成就动机高的人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
交往是人特有的需要。交往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人的交往需要与人希望避免生活中的种种灾难有关。如果没有交往,人类的社会生活就要解体,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也会显得软弱无力。就个体而言,如果剥夺了与人的交往,被置于孤独状态之中,人就会丧失安全感,产生抑郁、冷漠和敌意,甚至导致人格障碍。人的交往需要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婴儿与周围成人的最初交往是一种直接的动作交往。进入了学龄期以后,情绪交往,稍后便转化为对象其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的方式也日趋高级化。到了大学时期,大学生的交往动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黄希庭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各种基本需要中,友情的需要位居第二。大学生正是在友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们进行广泛的交往活动,并从中获得了真挚的友情,甚至是甜蜜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