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异性的向往并愿意与异性交往是受其求爱的精神需要支配的。在大学校园的“恋爱族”中,谈恋爱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恋爱抱着慎重的态度,为寻求终生伴侣而谈恋爱,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出于各种心态,还没有真正领悟到爱的真谛,就盲目地闯进了爱的伊甸园,从而演绎出一幕幕“爱情悲喜剧”。
面面观之一:爱情学业两不误。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为了爱情而忘记学习和工作是不应该的”。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恋爱而把学业荒废了,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却能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做到爱情学业两不误。小A和小B都是班上的优秀生,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彼此之间产生了感情,于是谈起了恋爱。但他们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花前月下和卿卿我我之中,而是将在一起学习和听讲座作为恋爱的主题,在学习和交流中使感情得到升华,最后他们双双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爱情和学业的双丰收。
面面观之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代大学生注重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注重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有些同学认为“没有体验爱情的幸福,就不知道生活的价值”。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校园内的感情更纯真,在大学里谈恋爱容易找到合适的伴侣,因为大家年龄、文化程度相当,共同语言多,感情基础相对较为稳固,没有一些其他的物质杂念。小C和小D是同班同学,两人都是文学的爱好者,彼此很谈得来,两人来自不同的省份,毕业时双方父母为他们在家乡各找好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果选择那份工作,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但他们不愿放弃这份纯真的感情,没有顺从父母的安排,一起到深圳寻求发展。
面面观之三:危机感的压力。出于“危机感”而谈恋爱。现在校园里流行一种说法:“大一娇,大二挑,大三大四没人要。”由于谈恋爱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习,因此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搞好学业而立下了大学四年不谈恋爱的誓言。然而进校后,每天看到周围谈恋爱的同学出双入对、亲密缠绵,立下的誓言渐渐在不知不觉中动摇甚至消融,最后自己出于“危机感”也加入了恋爱的行列。
面面观之四:寂寞期恋爱。出于寂寞、空虚而谈恋爱,这种心态,也不鲜见。学校应是大学生们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好地方,但有些同学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之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难免会感到寂寞、空虚。于是,爱情就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着这些精神空虚的学子,他们企盼从爱情中寻求到一种精神寄托。小E和小F就是出于空虚心理而谈恋爱的一对,他们进大学后由于没有及时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结果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就不知道如何打发大量的业余时间,感到无聊之极,遂谈起了恋爱。这种想摆脱空虚寂寞而谈恋爱的同学,常常抱着好玩的想法或者是为了已。恋爱本是一件神圣而美好的事情,然而有的大学生却把谈恋爱视为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女学生都以追求自己的男生多少作为炫耀的资本,她们觉得追求自己的男生越多似乎就越有面子,虚荣心也得到越大的满足。相反,如果没有男生追求自己或没有男朋友则觉得脸上无光。同样地,男生中也存在着有一位漂亮的女友常伴左右自然要比“打光棍”有面子得多的虚荣心理。因此他们在选择朋友时常把容貌放在首位,认为“一定要拿得出手”才有面子。得其形而失之本。
面面观之六:网上情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环境,大学生一方面可在网上大胆而直接地与异性交往,但另一方面,这种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时真时假的交往则又对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对网恋虚幻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味地投入真情,对于“下网散,见光死”的可能后果缺乏心理准备,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感情受到伤害。另一部分学生上网只是“玩玩”,他们大肆与异性网友调情,却缺乏真情、责任心。事实表明,尽管网恋极为浪漫,但却陷阱重重,其原因在于以文字为载体的网恋具有很大蒙蔽性,虚拟实境无论多么真实,它依然是虚拟的。
面面观之七:物欲的诱惑。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谈恋爱。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谈恋爱在女大学生中尚有市场。她们追求高档的服装、高档的皮鞋和化妆品,但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又不能总伸手向父母索要,于是就想到了找男朋友来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
面面观之八:视爱情如游戏。爱情是心与心的交流,爱与情的碰撞。爱情是自私的,它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神圣的,它具有责任心和道德情感。但近些年来,大学生恋爱族中,有极个别的大学生由于爱情观的扭曲,视爱情如游戏,同时与几个人建立恋爱关系,谈起了“三角恋爱”甚至“多角恋爱”。
这里列举的大学生恋爱面面观,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各种非理性、非正常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在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后果。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人类生存的这种崇高的情感形式的真正本质和社会职能,从而在崇高的爱情中透视出真正的人的崇高品德真正的爱情是会荡涤掉心灵中的污秽的,让“爱”促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