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就职后,还会碰到周围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集中体现在对职业的评价上。一是对单位的评价。主要是关于单位的性质、经济效益、规模大小等等。二是对地区的评价。如沿海、内地、繁华城市、偏僻乡镇……搅得你忧郁烦闷。三是对职业的评价。什么赚钱不赚钱、舒服不舒服,什么有出息无出息、有地位无地位……同样搅得你寝食不安。也许正因为你缺乏主见,心理脆弱,社会上各方面、各层次“人士”七嘴八舌的议论,就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使你心更慌、神更乱,倍感压抑不安。
大学毕业生是有知识的人。在大学里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等课程,已形成了有关职业方面的系统知识和正确认识,对此应坚定不移。单位的性质、规模、效益是客观的。这些对毕业生成就事业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同在高等院校任教的毕业生,三五年之后,有的会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甚至教授,有的可能因平庸无能而被解聘。同样,三五年之后,在规模小、效益差的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会有人成为栋梁之材,而在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有无所作为,遭人厌弃的。单位所在的地区问题,也不直接决定毕业生能否成就事业。在农村中学教书的有成为教育家的,在城市中学教书的却有不受学生欢迎的。在偏僻乡村工作的毕业生有能一举考上研究生的,在繁华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却有一连数次怎么考也考不上的。能否成就事业主要地直接地取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这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并不否认环境的重要,但它只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从古到今,不是既有顺境成才又有逆境成才的人吗?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是内因决定论。
有些人片面强调行业之间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收入差别,以经济收入的差别来评判人的价值大小,更是十分错误的。毕业生应该坚持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为社会作贡献的观点,同时,也应该以敏锐的眼光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行业之间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收入差别正在缩小,趋于合理。换言之,行业差别将逐渐消失,只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如果你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是一个为单位、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你都不必为经济收入担忧、发愁。
|